楊振昌:可能跟殺蟲劑有關聯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分析,蝸牛糉中毒案可能釀禍元兇。本報資料照片
黃高彬指出,最常見蝸牛中毒原因爲寄生蟲污染,但潛伏期至少二週,研判此案與蝸牛無關。若不慎用到含有毒素的姑婆芋,發病時間很快,再者,如誤食綠折菇、大花曼陀羅等植物,一至三小時就會發病,與本案時序類似。
楊振昌說,事件發生時,臺東當地醫師與北榮毒物中心聯繫,告知患者症狀,初步研判有機磷、氨基甲酸鹽中毒可能性較高,這類殺蟲劑導致患者呼吸衰竭死亡,農藥聚乙醛也在懷疑之列,若誤食恐導致抽筋等症狀,但通常死亡率較低,另也不可排除氰化物中毒可能性。
馬偕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分析患者症狀,研判殺蟲劑「有機磷」中毒可能性最高,用來撲滅蝸牛的聚乙醛也有可能。至於@@@包糉子@@@的糉葉,若不慎使用含劇毒的「假酸漿葉(碧果草)」,也會引發中毒。
原民部落常將野生蝸牛入菜,臺北城市科大進修部暨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周景堯提醒使用新鮮蝸牛風險大,不管是野生或養殖都暗藏着寄生蟲問題,且蝸牛殼上附着髒污,容易與食材交叉污染,一般餐廳均使用罐頭蝸牛,完全殺菌處理較無食安疑慮,「若真要使用新鮮蝸牛做料理,一定要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