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三江源呼喊 動物們回來了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牧民爲野生動物背送草料。(新華社資料照片)
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被大陸三江源的大自然感召吸引,陸續前來參與生態改善。在青海省玉樹的雜多縣昂賽鄉,有一支北京大學和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年輕的科研團隊,他們爲三江源生態治理建言獻策,每年要駐點研究11個月。長期在野外奔走露宿,他們滿是泥漬,皮膚黝黑,卻樂在其中。
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專案主任趙翔,常駕車穿行陡崖上蜿蜒狹窄的「搓板路」,好幾次命懸一線。他所在的團隊5年來追蹤到100多隻雪豹,發現一度匿跡的歐亞水獺和荒漠貓,驚豔了世界生態學界。
「在三江源,你的每一份付出都不會徒勞。」49歲的唐瑞來自英國,每年近兩個月跋涉在三江源,幫助牧民更好應對「人獸衝突」等難題。長期風吹日曬,這位「老外牧民」老得越來越快,臉上卻常帶笑容。
也有人愛上三江源,獻出了最好的年華甚至生命。原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蘇建平,曾30餘次深入可哥西里,直到2018年因癌症辭世。「熱愛三江源,就必須用一生去親近。」蘇建平曾經這樣闡釋自己的初心。
爲了保護三江源,當地人也一起奉獻心血。在「三九」寒天的瑪多縣黃河鄉,7位牧民蹚着齊膝積雪、揹着數十斤牧草頂風前行,只爲給大雪中「斷頓」的藏野驢送糧食。在果洛州瑪沁縣大武鄉,54歲的牧民多布旦連續種草14年,成功染綠了格多村上萬畝黑土灘。在果洛州班瑪縣瑪可河原始林區,曾是一名伐木能手的朱富海,如今春季日均栽種40株樹苗,平均每半個月穿壞一雙鞋子。
陸投入逾180億人幣
14年來,大陸在三江源地區持續投入逾180億元人民幣。如今,在黃河源能見到及膝高的大片草原,在瀾滄江源遇到鑽不進人的密林,在長江源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廣闊溼地。三江源這塊「巨型海綿」再度豐潤充盈,涵水造水能力穩步提升。
許多三江源牧民都說,「草高了、水多了、風沙小了、氣候好了。」天藍、水清、草綠的景象在三江源多地顯現,一度藏匿消失的野生動物,開始大規模出現在人類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