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產品自購風颳向銀行理財,招銀、興銀真金白銀力挺自家含權產品,傳遞“潛在低點”信號?

財聯社11月15日訊(記者 郭子碩)11月以來,滬指持續震盪,多家公募基金集體自購股票策略基金。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這波自購的風潮也刮到了銀行理財行業。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頭部梯隊理財公司招銀理財、興銀理財近日均用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理財產品,也就是俗稱產品自購。從自購產品種類來看,兩家機構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含權類”理財產品。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自9月24日行情以來,權益市場情緒有明顯修復的信號。理財公司自購理財產品,尤其是含權類產品,一方面有利於提振市場和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對未來權益市場持續看好的信號。

頭部理財公司發起自購

近日,招銀理財發佈海報,公司自營資金購買,且高管、投資經理及員工購買“招銀理財價值精選系列產品”。不僅如此,當上述產品淨值低於1,產品不收管理費。財聯社記者留意到,海報上編號爲“102805”理財產品,指向招銀理財旗下的“混合類”理財產品“招智價值精選一年持有系列”,產品風險評級爲PR3。

從海報來看,“招銀理財價值精選系列產品”理財資金不低於60%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資產,不低於20%投資於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其中,0-40%投資於股票等權益類資產,0-20%投資於股指期貨等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

對於招銀理財近期自購旗下理財產品,招銀理財相關人士對此予以確認,並透露公司自2023年以來都有持續自購價值精選系列。

同時,財聯社記者從興銀理財相關人士處瞭解到,公司近期也有產品自購動作。據興銀理財相關人士介紹,興銀理財自購了混合類理財產品,且“含權比例比較高”。該人士補充,“公司在‘9.24’行情前後都有自購動作。”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告訴財聯社記者,把管理人、高管、投資經理的利益和投資者利益做深度捆綁,疊加產品不賺錢就沒有管理費,跟基金經理自購名下管理的產品是類似的舉動。

業內:傳遞潛在低點的信號

對於理財公司“自購”的原因,在周毅欽看來,自購產品,實際上是理財公司在向投資者傳遞信息,當前時點是潛在低點。理財公司對未來投資回報有充分信心。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財聯社記者,理財公司自購產品,部分原因是近年來宏觀經濟與市場波動,理財產品淨值出現過度下跌。理財公司拿出自有資金申購旗下產品,一方面,理財公司認爲相關理財產品估值被明顯偏離基本面、被“低估”,並看好產品未來估值修復;另一方面,理財公司自購產品也有助於提振消費者信心。

“招銀理財價值精選系列產品”最近一次淨值更新時間爲11月13日,產品單位淨值爲0.966200。10月18日,該產品的單位淨值從上一個淨值披露日的1.0017滑至0.992。隨後,單位淨值持續在“1”以下波動。不過,拉長週期來看,成立至今超八成時間下這一產品的單位淨值均不低於“1”。

短時間內能自購“含權類”產品的銀行理財公司仍有限

近幾年,理財公司自購旗下理財產品並不稀奇。2022年,包括光大理財、南銀理財、中郵理財在內的理財公司都曾用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理財產品。上一年,包括招銀理財、興銀理財、渤銀理財在內的理財公司都曾發起自購動作。

其中,招銀理財宣佈以自有資金1000萬元投資旗下股票型理財產品。同期,興銀理財也宣佈,計劃運用自有資金投資旗下一隻紅利策略產品,最高投資3000萬元。同年11月,渤銀理財宣佈已投入自有資金3億元用於申購本公司發行的理財有術系列理財產品。

行業層面上,市場的“含權類”理財產品還在增加。普益標準近日指出,9月底以來權益市場大漲。進入10月,含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基於對未來權益市場持續看好,不少機構正加大布局權益市場。

“理財公司勇於突破傳統的行業模式,和客戶的利益高度捆綁,探索理財轉型後的新“打法”,在百萬億資管市場上和各類同業進行充分競爭,值得‘點贊’。”不過,周毅欽也指出,短期內這很難引發行業跟進。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已經具備一定的資管規模,特別是固收類產品打底,在機構管理費收入上已有一定安全墊。因此兩家公司有條件、有充分的空間在理財行業傳統的弱項權益類、混合類產品上做一些突破性的創舉。

周茂華也補充,未來理財公司競爭力體現在其投研能力、產品創新能力上,同時儘量降低產品淨值波動情況,爲投資者提供可持續、有吸引力的收益回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