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力權益類產品 招兵買馬求賢若渴
淨值化轉型背景下,銀行理財子公司探索權益投資的進展備受市場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發行5只權益直投產品,相當於過去兩年的總和。其中,華夏理財、寧銀理財、信銀理財3家理財子公司均爲首次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
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理財子公司佈局權益市場是大勢所趨,但短期內權益產品佔比不會出現大幅提高,這既是理財子公司自身投研與科技能力所限,也是理財子公司的市場定位及其面向的主要客羣所共同決定的。
權益產品發行主體擴容
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6月9日,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發行10只權益類產品,其中有5只在今年發行,相當於過去兩年的總和。資料顯示,工銀理財於2019年率先發行首款權益產品,次年光大理財先後發行了3只權益產品,招銀理財也發行了1只權益類產品。
進入2021年以來,共有4家理財子公司已發行權益類產品,其中信銀理財發行了2只權益類產品,華夏理財、招商理財、寧波理財分別發行了1只權益類產品。
除招銀理財外,其餘3家理財子公司均是首次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這也意味着發行過權益產品的理財子公司數量由3家擴容至6家。
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參與上市公司調研的活躍度也大大高於去年。Wind數據顯示,今年有13家理財子公司參與上市公司調研,共調研了220家上市公司,是去年全年調研總數的兩倍。
其中,招銀理財最爲活躍,近半年內已調研過88家上市公司,緊隨其後的興銀理財、匯華理財、中郵理財調研積極性也明顯提高,調研次數均超過20次,覆蓋生物科技、電子設備、工業機械、服裝和半導體設備等行業。
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進一步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是該公司今年的策略方向。
“這應該是大勢所趨。”上述人士認爲,無論是爲了滿足客戶多元化配置需求、獲得超額收益,還是從大類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的角度來看,權益類資產都是未來投資的一個重要標的,理財子公司積極調研上市公司也是爲投資權益市場做鋪墊。
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理財子公司發展權益類產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FOF等方式參與相關投資,例如寧銀理財今年4月發行的“寧銀理財寧耀權益類全明星FOF策略開放式產品1號”;二是與一些基金公司合作,可能會直接參與到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
產品種類尚待豐富
不過,現在理財子公司仍處於投資策略較爲單一、研究能力較爲薄弱的階段。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20)》數據,在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結構上,權益類資產佔比僅爲2.31%。
光大銀行與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佈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0》也顯示,超過八成的國有及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的股票投資以委外合作爲主,股票池暫未建倉的理財子公司數量佔比超過七成。
在業內人士看來,理財子公司探索權益投資的進度主要受到自身市場定位、客戶羣體偏好、投研和科技能力建設等因素的制約。“有的理財子公司給自身的定位是,主要服務於母行的固收產品供應商或固收專家。” 波士頓諮詢在調研中發現,這類理財子公司在權益產品方面的進展自然比較緩慢。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當前服務的客羣主要從母行繼承,整體投資偏好相對保守,純股型的權益類產品較難被客戶接受,這也導致銀行發行權益類產品的動力也不十分迫切。“因爲股權類的風險比債權類的要大,因此它增加了銀行控制風險的難度,也勢必對銀行的信用經營產生比較大的挑戰,所以此類產品並不適合銀行。”獨立投資人程宇如是說。
“去年行情起來的時候,銀行理財子公司其實發了一波權益產品,但是大家發現,後來股票市場一波動,投資者立馬轉向混合類,甚至資金直接都拿出來放到固收類產品裡了。”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指出,淨值化轉型背景下,理財產品盈虧情況與投資標的波動緊密相連,要銀行客戶接受“大起大落”的權益類產品,還需要一個投資者教育的過程。
中信證券也指出,資管新規要求疊加無風險收益下行的環境之下,理財產品收益不斷走低,部分具有絕對收益需求的資金會從銀行轉向公募“固收+”市場。
從當前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主要方向仍是發展“固收+”類產品,即在固收產品的基礎上增配含權資產,而非一步跨至權益類產品發行。前述《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0》的調研結果也指出,僅有29%的機構會在今年發行股票直投產品。
“去年‘固收+’類產品的表現很亮眼,預計今年這類產品也會佔據主流。”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卜振興告訴記者,去年上半年債市波動疊加淨值化轉型這一背景,導致一些純債類產品表現不佳,打擊了一些客戶;另一方面,股票市場的表現和債券市場對比明顯,加之商業銀行和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也促使銀行從單一的純債類產品轉向以“固收+”產品爲主,“但銀行理財的產品種類未來也會越來越豐富”。
招兵買馬初露端倪
從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佈的招聘信息中也可以發現,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投研人才可謂“求賢若渴”。
例如,工銀理財近期開放的招聘信息中,交易員崗位包含股票交易、債券交易兩個方向,均註明有公募基金從業經驗優先。此外,建信理財和光大理財針對投資與研究類人才的吸納也有所側重。
有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他所在的機構對於權益類投資、國際類投資、研究類和金融科技崗位的人才需求都較爲強烈,“因爲大部分理財子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去年招聘又受到疫情影響”。
近期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透露了正在招攬和建設權益類投研團隊的進展。交銀理財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公司已在債權類、非標類資產配置方面儲備人才,“未來將逐步積累在權益投資方面的人才儲備,提升權益類產品的主動管理能力”。
“理財子公司本來就是資管機構,在人員招聘上肯定是向投研方面的人才傾斜。”某理財子公司招聘人士坦言,當前以權益類投研人才最爲缺乏。
卜振興也表示,當前市場監管導向爲“房住不炒”,在居民財富的積累與增長狀態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勃勃,這也對金融機構的專業性、多元化等金融服務能力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許多理財子公司開始積極拓展股權、商品等投資領域,當然需要相應的專業人員”。
據瞭解,銀行理財子公司攜帶母行基因,擅長債權類產品投研,但缺乏權益類投研人才,發行權益類產品的能力存在先天不足。而由於缺乏權益類投研能力,目前一些理財子公司在涉及以股票、基金爲基礎資產的權益類產品時,往往選擇通過委外合作的方式展開。
此外,理財產品的不斷豐富也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運營系統和技術架構提出了挑戰。前述《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0》顯示,當前有超七成理財子公司的科技系統建設主要以外部採購爲主,且優先滿足固收業務需求,針對股票投資等新業務的技術運營能力則明顯不足。
前述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公司基本人員架構的組建已經完成,今年的招聘重點是科技人員。“但這類人才很難招,尤其是理解金融業務的科技人才。”該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