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 自卑是一種誤解 拿掉你的鏡片
「一定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 自卑是一種誤解 拿掉你的鏡片(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每天我都會收到不同的讀者寫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自己出軌或者另一半出軌的橋段大概就佔了百分之九十。於是當我開始每一天都認真回覆的同時,不免又感到一種倦怠,這時候身邊就會有朋友提出善意的提議:既然都是出軌,爲什麼不分門別類,直接看是哪一種狀態,就複製貼上同樣的答案即可呢?!
但答案就是:不可。
「出軌」這件事情,在外人眼中看來似乎都是相同的行爲,但是在當事人心中,絕對都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而真正要幫助他們理解這些過程背後的原因或者真實面向,那就不可能是單一答案可以一概而論的。
講些一般人平時或許不會思考的部分。像是:「出軌」要討論的,一定是這對夫妻在結婚之後相處與溝通的問題嗎?其實有很多「出軌」事件,是在婚前就存在的。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爲「出軌」只是因爲婚姻生活磨損掉了戀愛溫度,那麼這一題的答案,你就會答錯。
再者,「出軌」事件發生,肯定是做出「出軌」行爲那個人的錯嗎?其實在很多婚姻個案中,「出軌」是結果,兩個人先是在溝通上早已經發生問題,因爲沒有獲得解決,所以纔會有一方「被迫」做出傷害婚姻的事情。
「一定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
──自卑是一種誤解,拿掉你的鏡片
「我時常懷疑自己,也覺得很自卑。老公選了別人,我怎麼自圓其說?我怎麼相信我的條件比較好,或者還不錯?」
先生出軌,被提離婚之後的她,時常用法官的視角檢視自己,評判自己。她相信事出必有因,凡事必然符合邏輯:伴侶偷吃一定是自己有問題,若不是出在外貌,就是出在個性。她深信外貌可以整形,個性可以調整與學習。
她時常拿着放大鏡由內而外地檢查自己,努力找出自己有缺失的部分,彷彿如此才能夠說服自己,先生的出軌有跡可循,而且也是「剛好而已」。
「我覺得自己很差勁!身爲一個男人,竟然無法顧好自己的家庭,讓太太紅杏出牆,讓自己戴上了綠帽子。」
說他後知後覺也罷,妻子外遇多年,他是最近才知道。他原本以爲太太生完小孩後,要專心照顧孩子,所以對於性生活缺乏興致,不料卻是外面有了小王。虧他奉公守法,誠懇老實,但求一生無風無雨。然而,當他成了「不被愛」的那個人,滿腔的憤怒、怨氣不只是針對太太及小王,其中一部分更是直指自己。
許多人都有根深柢固的自卑感,彷彿天生內建,所以在往後的人生拚命地追求卓越,又或者終其一生自慚形穢,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尤其,當一個人遭遇到生命中重大打擊時,更是證實了心中的自卑:「我果然就是因爲平庸、年華老去、不夠貌美,老公纔會愛上別人。」「我就知道一定是我賺沒多少錢,永遠都是領同一份薪水,都這麼久了還未獲升遷,老婆纔會瞧不起我,跟她的主管曖昧。」
其實,絕大多數的自卑都不是來自於事實及生命經驗,而是出於我們對這些事實及生命經驗的評估、詮釋還有推論,全部都是你的「主觀」。你可以進一步去檢視:
.你所採用的是「誰」的標準?
.這個標準的內容又是如何,項目又有哪些?
.這個標準的分數層級,是屬於頂標、前標、均標、後標還是底標?換言之,你追求的到底是幾級分?
我們時常依據別人的標準,尤其是社會的「主流」、所謂的「常態」來爲自己評分。年紀超過三十歲了卻沒有結婚,是異類,不然就是Gay;結婚了卻沒生小孩,不應該,竟然沒有傳宗接代;結婚然後離婚了,一定是太過自我,纔會無法磨合;伴侶出軌一定是因爲我哪裡有錯,纔會讓他想要向外找出口……
然而,每個人都是與衆不同的,每件事都會有不同的緣由。所謂的主流及常態,其實只是這個族羣的人數多了點,不代表就是「對」或者「正確」。如果進一步抽絲剝繭,會發現這個族羣之所以人數衆多,不正是因爲許多人勉強自己成爲社會要求的「樣子」,然後過了中年,或者罹患重病才如夢初醒,開始想要做自己,活出獨一無二的生命。
看見潛藏的自卑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潛藏的自卑感,往往都是在生命中出現重大的變化,像是被深愛的人拒絕,甚至被拋棄時,纔有機會看見,屬於自己的卑下感原來藏得好深好深。
因爲多數時候,這些人看起來都很成功,也很有成就,自然也都讓人豔羨,包含他們自己也覺得如此,自卑爲何物?甚至表現出來的,還有些優越。然而,自卑與優越感是一體兩面,孟不離焦,焦不離孟。
《改造生命的自我形象整容術》作者麥斯威爾.馬爾茲(Maxwell Maltz)博士指出,「『優越情結』並不存在,有這種情結的人只是想透過優越自我來掩飾、逃避內心深處的自卑感與不安全感」,這也符合了我長年的觀察。
意思是,看起來優越、表現出優越的人,其實是以「優越」作爲一種僞裝及面具,甚至是一種工具。別人所看不到的內在,其實是自卑、懷疑、不確定及不安全感。然而顯現於外的,卻是戴上優越的面具,看起來志得意滿,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評論任何一件事都是斬釘截鐵、自信無比。接下來,有些人就會對他們產生恭敬、崇拜及仰望的心,變得言聽計從,甚至將他們說的話、做的事奉爲圭臬。若是他們有意,甚至能讓這些人變成追隨者,開始聽命行事,更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相形之下,比較沒有優越情結的人則是直接小看自己、妄自菲薄,徹徹底底低估了自己的潛力及能力,看向自己的鏡片,總是蒙了一層厚厚的灰塵,總是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一定有缺點。
所以,並不是伴侶出軌、配偶劈腿讓你變得自卑,而是伴侶出軌這件事讓你原先就有的自卑更自卑。然而,自卑不是錯,每個人都有,重點是如何化自卑爲成長的養分,讓自卑成爲掙脫困境、繼續前進的動能。
我們都活在主觀的世界裡面,因爲你是參與者,身處其中,你就是參與這齣戲的演員。但是別忘了,你也是生命的編劇及導演,你可以改寫劇本,你也可以決定這個鏡頭要怎麼拍,你更可以決定接下來的這齣戲,要採用哪些演員。換言之,決定哪些人,繼續留在你的生命裡面;哪些人,不一定要繼續相見。學習相對客觀,嘗試改變思考及想像的切入點,你就能成爲自己生命的「觀察者」,進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自卑是一種誤解,改變你的鏡片
所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卑奮戰。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dler)是,你我也是。你可以向阿德勒看齊,抱着自卑與超越的情懷,活出前所未有的精彩人生,成爲某個領域的大師,幫助更多的人。但其實你也不一定要這麼奮發,只要拿掉你的自卑鏡片,用中性的眼光看待及認識自己,就會發現你沒有你以爲的這麼差,甚至你比你想像的好得太多了。只是過去你都不相信,你都不知道。
你不用「像」別人,也不用成爲別人。不自卑,不自貶。反之,不睥睨,不優越,你只要如你所是。當你從伴侶出軌的傷痛中,看見了內心潛藏的自卑,並且進一步洞悉,這份自卑如何帶來對於自己的憤怒及無能感,遮蔽了你本身具足的能力及能量。你就能清乾淨鏡片上的灰塵,看見自己本身的光亮,是多麼光芒萬丈。
給.受.了.傷.的.你
你是被動的人嗎?伴侶出軌了,只能等着由他來決定你們婚姻的存續或結束?你只能等着他要選誰,決定誰繼續站在他的身邊?
請記得,你不是無能爲力,聽天由命的人。你有行動力,你更有主導權。
(本文摘自《爲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寶瓶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臨牀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牀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臺、News98、飛碟、中國廣播、臺北愛樂、POP Radio、環宇、正聲、警察廣播、臺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曾在《今週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着有《人際剝削──爲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微笑憂鬱──社羣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版權,併入選2020年亞洲專刊(Books From Taiwan)。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這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粉絲專頁:「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本文摘自《爲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