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兩岸需要的「胡錫進們」

中國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摘自胡錫進微博)

兩岸需要更多的胡錫進,這裡所指當然不是揚言解放軍機低飛臺北總統府上空的胡總編輯,而是願意直面臺灣媒體評論,那個堅持立場但口氣平和的解釋戰略手段與目的甚至能理解臺灣內部「小邏輯」的胡錫進先生。在中國大陸高亢的民族主義網路氛圍中與等着看戲的 反中媒體虎視眈眈的注視下,胡先生仍願意對《旺報社評做出沒有火氣的迴應,就像日前大陸學者胡勇投書所指出的,兩岸追求理性溝通,胡先生已經做出很好的示範,必須予以肯定。

臺灣處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自大航海時代開始,數百年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造成多次的易主。每一次的政權更迭不只是政治符號的易幟,更是身分認同的換軌。不僅有異族殖民統治,也有明鄭與蔣氏父子所帶來的中原政權的正統意識,更有長期冷戰結構留下的反共、恐共的記憶。總之,這些極爲特殊的歷史經驗,在臺灣內部形成複雜、分裂、混亂的歷史意識,基於這種歷史意識,臺灣人民對於戰爭的感知不只是戰爭所造成的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也有十分複雜的感受,有焦慮、恐懼、無奈,也有人抱持浪漫的幻想。中國大陸當然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任何一種自認有利有效的統一策略,但是也不應忽略戰爭在臺灣人心中的複雜性,而這種複雜的感知說不定就會成爲中國人在追求復興之路上的絆腳石,不可不察。

臺灣人民其實也知道會將臺灣帶入戰爭的不只是中共解放軍,還有外部國際勢力想利用中國大陸的周邊事態,遏止中國大陸的崛起。就像前副總統呂秀蓮日前在應臺北市長柯文哲之邀的一場演說中,就形容過去兩年的臺海緊張是川普拿臺灣人的手去打中國大陸這隻石獅子,石獅子毫髮無傷,臺灣卻要付出慘痛代價。可見臺灣人民所面對身不由己的戰爭壓力與複雜環境,是許多大陸人民所無法理解的。

而百年恥辱給中國大陸人民做造成的傷害也十分巨大,基於這種歷史經驗所建構歷史觀國際觀深刻影響了中國大陸的國家發展戰略與外交政策美國國際關係學者、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在2014年《國家利益期刊發表〈告別臺灣〉一文,就指出這種恥辱感會使中國大陸不惜一切代價收復臺灣。2018年《國家利益》重刊此文改名更悲觀的〈安息吧,臺灣〉,重申美國不應該爲了臺灣與一個同樣擁有核子武器的大國作戰,臺灣對美國的利益遠遠不如日韓。美國學者都看出來歷史恥辱對中共決策的影響,臺灣卻有人看不懂其中的邏輯,輕忽甚至挑釁中共的決心。

反對戰爭不代表就是對歷史進程天真無知,而是相信並努力去實踐,推動歷史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反對戰爭就是不認爲世界上只有拳頭才能解決問題對話、交易甚至擁抱都一樣可以帶來進步。雖然許多臺灣人不願意承認,但是臺海分裂的本質是內戰的延續未決,既然是內戰,就註定沒有贏家。中國封建王朝以人民爲代價的一家一姓的勝利,早就被人民所唾棄。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在他「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書中就指出,中國人好講理,需要被說服,不如日本人服從性高。所以中國的戰爭必須師出有名,必須解救人民於倒懸,纔有其正當性

在臺灣肅殺的反中氣氛中,堅持和平是需要勇氣,日前臺灣作家龍應臺女士在社羣媒體短短的一篇反戰的抒發推文,就受到各方無情的圍剿追殺。從《旺報》的那篇社評看來,主要還是希望兩岸停止敵意螺旋,從每一個人自我要求做起,起心動念都能心存善意,不出惡言。兩岸都有人刻意去打壓追求和平的聲音,其用心爲何不得而知,但這個世界除了隆隆戰鼓外不能沒有人民渴望和平的聲音,它不應該是微弱的獨吟哀鳴,而應該是偉大的合唱。

就像是胡勇所指出的「我相信兩岸中國人能夠找到和平相處、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方法,但前提是結束毫無意義的口水戰,開啓有價值的理性對話。胡錫進做了很好的示範,希望其他大陸有識之士跟上。」臺灣也應該有此體會,見賢思齊。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