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兩岸民間3交流 數量銳減

兩岸民間交流逐步擺脫疫情陰霾回溫,但專業交流、商務交流和陸籍研修生數量卻較疫情前銳減。圖爲大陸高校師生訪問團與臺灣學生合影。(中新社)

疫情前後 兩岸民間交流比較

隨着兩岸解封邊境,民間交流也逐步擺脫疫情陰霾。本報針對各項民間互動數據進行大體檢,發現來臺進行專業交流、商務交流和陸籍研修生數量較疫情前銳減,而陸方是否開綠燈、兩岸緊張氛圍加劇,都成爲影響來臺交流的可能變數。

檢視陸委會、海基會與內政部戶政司所提供資料,今年以來,兩岸民間交流逐漸回溫,分析上半年與疫情前(2019年)同期數據,由於疫情期間往來兩岸不便,兩岸結婚人數與海基會辦理文書驗證申請案數量在積壓後反彈,分別較疫情前成長7.8%和16.1%;兩岸文書驗證量逐季成長,其中以居留定居、報稅、探親等用途公證書驗證量最多。

專業交流、商務交流和研修生的恢復狀況慘澹。專業交流方面,於不計入陸籍研修生之下,2019年上半年實際入境3萬5540人次,而今年同期僅658人次,減少98.1%。至於商務交流,2019年上半年實際入境4萬4866人次,今年同期僅9186人次,減少79.5%。

值得細究的是,今年上半年的專業交流、商務交流和研修生,許可人數與實際入境人數有巨大落差:專業交流許可1116人次,實際入境658人次;商務交流許可2萬4352人次,實際入境9186人次;大陸研修生許可992人次,實際入境335人次。

對於許可數與入境數的差距,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認爲,部分專業交流項目有其敏感性,如大陸學者來訪,因此不能排除陸方阻擋的可能性。此外,基於兩岸整體氣氛不佳,申請者經過深思熟慮後,最後也可能決定不來臺。

換言之,即便我方放行,陸方是否開綠燈、申請者個人考量都是變數。舉例來說,今年2月我方許可124位陸港人士來臺參加星雲大師圓寂讚頌典禮,但實際僅91人入境。

陸委會表示,自今年8月28日放寬來臺商務交流後,下半年應會有更多大陸商務人士來臺從事相關交流活動。此外,現階段短期專業交流尚未完全開放,如有來臺需求者,都可透過跨部會審查、申請專案入境。

陸委會強調,恢復疫前兩岸人員往來及交流,需要兩岸雙方相互配合及創造條件,期盼陸方採取作爲,相向而行,以循序恢復兩岸人員往來。海基會則說,站在兩岸交流互動第一線,多年來推動兩岸民間正常交流,已成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個基礎不應被人爲阻撓或破壞,期盼兩岸逐步恢復正常健康有序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