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同染幽門桿菌 醫師:在家用餐最好「公筷母匙」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同住家人染幽門桿菌機率高,最好公筷母匙,勿以口中食物餵食幼兒。(魏怡嘉攝)
同住家人染幽門桿菌機率高,醫師建議,最好公筷母匙,勿互相餵食。(魏怡嘉攝)
50歲男性因胃部不適接受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感染及胃潰瘍,治療後痊癒。由於父親曾罹患胃癌,加上2位弟弟與2位妹妹也有長期胃不適,相偕至診所檢查皆發現也有幽門桿菌感染造成的胃炎及胃潰瘍,目前治療中。腸胃科醫師表示,幽門桿菌在口水及牙菌斑也可以發現,夫妻一方有染菌,另一半感染的機率可能50%以上,而雙親中其中一人染菌,小孩感染率約25%,生活同一屋檐下,最好公筷母匙,勿以口中食物餵食幼兒,降低染菌機率。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幽門桿菌是目前已知造成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發生的共同致病因,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世界超過50%人口帶原幽門桿菌,在臺灣10歲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約爲20%,20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爲40%,而年齡在30歲左右者,其感染率則高達50%,40歲以上則超過75%。
邱展賢指出,根據統計,幽門桿菌感染約有80%的病患沒有症狀,10~15%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約1~2%會產生胃癌。其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經口或糞經口傳染,若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就有被感染的可能,一般低社經地區、衛生條件較差及有家族史的帶菌率會較高,如果雙親皆染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可能有一半以上機會感染,不得不多加小心注意。
至於什麼樣的人需要做幽門桿菌檢查?邱展賢表示,長期胃有不適症狀,例如口臭、胃痛、打嗝及惡酸等,另經診斷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淋巴瘤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此外,家庭同居人中有染菌治療者及須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的藥物者,建議與上消化道內視鏡一起檢查,而幽門桿菌的檢查方法有抽血、呼氣試驗、糞便潛血及胃鏡切片,醫師會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
邱展賢指出,目前對於幽門桿菌造成的胃部不適,可使用制酸劑加三合一或四合一抗生素治療,用藥約7至14天,除可有降低胃癌風險的長期效果外,短期成效可以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風險,在臺灣每年仍有1%的復發或再感染的機率,若已經出現萎縮性胃炎的病患,最好要每年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