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變聰明 偵溫、揀貨免接觸

全球疫情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結合AI人工智慧的零接觸技術順勢興起,經濟部技術處近年持續透過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研發零接觸科技,像是精準體溫疫調的新一代「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以及提高物流倉儲出貨效率的「AI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都在零接觸的防疫訴求下,既提高效率,也降低人力成本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報告,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燒,佔比高達87.9%,量體溫用的紅外線熱影像儀去年需求強勁,市場規模達1782萬美元,較2019年成長超過55%,隨着今年臺灣疫情升溫,除了零接觸量體溫外,透過彩色影像、門禁管制記錄個別人員進出時間,更貼近精準疫調、防止疫情擴散的需求。

因應防疫需求,經濟部技術處科專成果「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2020年問世,今年更在工研院推動下,創新整合彩色攝影機與熱影像感測器

相較於坊間常見的熱影像儀僅有單色成像,新一代「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可即時儲存發燒人員彩色影像紀錄,以便後續疫調需求,並已客製化協助臺積電將體溫偵測結合個人身份資料,整並至新竹新建廠工地的員工門禁管理系統,協助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大廠落實實聯制,平均可省下三分之二以上的管控人力及時間。

此外,工研院「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融合AI人工智慧,可自動同時偵測多人臉部額頭位置溫度,避免其他熱源干擾產生誤判;透過溫度補償技術,並結合物聯網(IoT),能根據感測器與熱源的距離、環境溫溼度等條件,自動補償校正後上傳每日受測者體溫資訊及環境資訊,收集數十萬筆對應不同環境溫度的體溫偵測結果,室內外均可維持量測誤差度在正負0.3度的範圍內,準確度高達90%。

這項技術有效解決各機構、企業工作人員手動量體溫,體溫準確度回饋過慢的問題,也讓第一線工作人員減少非避要性接觸,大幅度提升工作安全性。

超高的性價比,已吸引全國逾百個政府機關、學校或企業採用,包括經濟部、考試院、體育署、內政部移民署、澎湖縣政府、澎湖縣議會、澎湖醫院、高雄市政府、臺積電、文化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澎湖科大、臺南大學等公家機關、企業及各地學校,讓防疫機制更加完善,爲迴歸疫後生活做好部署

另一項疫情下的劇變,莫過於線上購物成爲生活常態,進而衍生「物流大塞車」現象,物流業者如何在有限空間儲放上百萬件大小、重量不一的商品,且要兼顧倉庫成本,也要避免人力過度密集造成防疫破口,都是產業在疫情衝擊下求生存的巨大考驗。

爲改善產業痛點,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由工研院整合系統,規劃串接AI軟體技術,新竹物流負責倉庫營運控管,漢錸科技建置自動化設備,這套MIT的「AI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應運而生,提供Yahoo!奇摩購物中心全臺首座AI人工智慧決策物流中心。

不像傳統的物流倉儲,需要「人海戰略」消耗龐大出貨量,在8,000坪大的物流中心,比以往精簡80%的人力,但進出貨準確度卻是從75%提升至90%,剛好在面對疫情高峰不斷的時刻,零接觸的AI倉儲也解決人力吃緊或是擴大感染風險的問題。

「AI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共有三大特色:

一是出貨快,跟過去到貨架揀貨的方式相較減少三成人力,商品出庫時間減少60%,訂單高峰期時產能甚至是原來的10倍。

二是密度高,該系統部署立體式空間,貨架最高可達14層,儲位達3至4萬個,儲量規模與密度高居全臺物流業之冠。

三是決策準,透過AI數據運算,可先行調度熱門商品入庫,精準完成作業。

透過AI人工智慧輔助倉儲決策,不僅解決了前端的人力資源匱乏,更縮減了後端消費者等待商品時間,創造無形價值;值得關注的是,透過AI數據運算,儲揀系統會分析天氣、節慶和地區等因素,預測消費習性,將即將熱賣的商品入庫,掌握先機;「AI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也因此在今年獲得素有「創新界奧斯卡獎美譽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金牌獎。(節錄自《工業技術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