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家扶實體捐款掉9成!強調服務不能少 自立媽媽回饋暖哭社工
▲家扶基金會疫情期間實體募款減少,但服務還是要到位。(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臺灣疫情連環爆衝擊各行各業,企業、團體等自顧不暇也讓捐款意願降低,加上人與人要避免接觸,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長林秀鳳坦言,今年實體捐款就掉了近9成,不過儘管捐款變少,但服務仍須到位,「服務這件事,是我們一直要求自己的事。」
想要讓外界看到,辦活動是最好的行銷方式,因爲看見就有支持的機會,林秀鳳表示,但在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禁止羣聚後,許多實體活動都被迫取消,也讓家扶的曝光度大減。
除了活動取消,社工平時的家庭訪視也得按下暫停鍵,改透過電話、通訊軟體等方式做密切的瞭解跟接觸,「雖然我們不再實地探訪,但我們每個社工員還是會每週至少兩次跟扶助家庭聯繫、接觸,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知道他的需求。」
▲家扶基金會疫情期間發送物資。(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去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臺灣在超前部署下沒有受到太多影響,但當時家扶就另有準備,「我們提出了安家、安學、安心計劃。」
家扶扶助的家庭中,主要照顧者從事的工作,24%爲臨時工、22.3%爲服務業,在疫情之時正是最容易受到衝擊的職業,可能被資遣、放無薪假,「我們這時啓動『安家』計劃,對這些家庭提供急難救助。」
三級警戒開始,家扶就啓動計劃,一週有超過千戶受影響,「我們一個禮拜就發出739戶、超過900萬的急難救助。在5月18日到6月8日之間,統計有3500戶受到影響。」除了急難救助外,家扶也發放物資,「以前每個月都有各界送來的物資,最近也少很多,不過如果個案有需要,我們還是會提供。」
▲家扶基金會疫情期間募款買平板給弱勢家庭。(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今年教育單位宣佈停課,許多孩子在家透過遠距學習,林秀鳳表示,去年家扶就曾針對服務的28000戶家庭進行調查,「家裡沒有任何數位工具,包括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沒有網路的,去年第一波疫情時,我們就透過企業的贊助補足,讓每個家庭都至少能有一個智慧型的聯繫工具。」
不過許多家庭可能只有一支手機,不僅要大家輪流,孩子若長期使用還可能傷害眼睛、近視度數加深,「數位學習是趨勢,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有平等的受教權,因此更有義務和責任給他們基本的學習設備。」
比起手機,平板和電腦更適合孩子學習,家扶調查需要的家庭高達2400戶,先前有企業贊助,目前已經募集到500臺,且都採購分送到有需要的家庭,「孩子看到平板很開心,他們很聰明、一下就上手,但我們也藉機教育家長,孩子不一定有自制力,因此需要陪伴孩子一同使用、共學,讓數位工具發揮效用。」
至於安心計劃,則是透過網路直播、線上課程,讓大家「不停學」,提供許多自立、發展、親子、親職教育等課程,協助不同年齡層、不同屬性的團體和家庭等,在疫情期間自我照顧和身心健康。
▼孩子透過平板遠距學習。(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無懼捐款直直落 服務到位不停歇
經濟因疫情受到挑戰,當企業沒有餘力時,影響最大的就是社福機構,林秀鳳表示,而這段時間就是最需要大量經費的時候,然因避免接觸取消實體捐款,包括到家扶捐款、郵局劃撥等,「這段期間募款掉到只剩1成,真的少了很多。」
即使捐款少了9成,但服務不能少,「雖然今年影響很大,但服務絕對不能短缺,即便啓動預備金,我們還是會持續提供服務。」林秀鳳表示,日前還有社工員上阿里山發放物質,「這個時間,他們還是表現出社工的價值,服務依舊到位,因爲服務這件事一直是我們要求自己的,不要讓扶助家庭求助無門。」
家扶幾十年來幫助不少人,也發生許多感人的故事,在疫情嚴重之時,更有曾經的扶助家庭回來送暖,讓林秀鳳都紅了眼眶。
有一位過去受過家扶幫助的單親媽媽,沒有念過書、獨自扶養4個小孩,靠賣竹筍維生,在最辛苦的日子,幸有家扶的幫忙才能一路挺過來,到現在小孩都大了、在臺北工作,也支持她回雲林廟宇做社區服務。
往年端午,這位自立媽媽都會包糉子分送給社區,今年因爲疫情關係不能羣聚,當然沒有辦法再包糉子,因此將兒女給她的孝心,特別帶到廟宇拜拜後捐贈給家扶,林秀鳳說,「這位媽媽還跟我們主任說,如果當年沒有家扶,大概走不到今天。」
▲曾受家扶幫助的自立媽媽捐贈兒女孝心。(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另外還有一位外配媽媽,平時擔任旅館清潔員,收入不多,在疫情衝擊下失了工作,本來被列爲急難救助對象,社工和她說能申請2萬元補助,但這位媽媽婉拒了,「她說她平時省吃儉用,存款還夠負擔自己和3個小孩約三個月的生活,要我們把錢用在更需要的家庭上。」
「她還說,如果可以,她只需要多一包米就夠了。」(家扶基金會捐款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