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人/我討厭音樂? 慶祝古典音樂大師伯恩斯坦百年冥誕
▲伯恩斯坦百歲冥壽,國家交響樂團在兩廳院主辦的音樂講座,透過他的四個作品,介紹這位古典音樂大師。(圖/翻攝自NSO國家交響樂團Facebook)
●逸人/獨立評論人。
2018年是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的百歲冥壽。日前參加了國家交響樂團在兩廳院主辦的音樂講座,透過他的四個作品,認識了這位古典音樂大師。
現場的聲樂表演與故事解說搭配的好棒,耳朵和眼睛被流動又靜止的音符包圍,讓人意猶未盡。
第一個作品是連篇歌曲集《我討厭音樂》,包含了五首歌曲,以小女孩的眼光與口吻來看待這個世界。第三首〈我討厭音樂〉提出的問題頗值得深思:究竟什麼是音樂?是穿着西裝與禮服的貴族聆聽的奏鳴曲?還是孩子們的哼唱也包含在內?
我特別喜歡最後一首〈我也是個人〉,透露小孩渴望大人尊重與平等對待的心聲:「我喜歡氣球,許多人也喜歡氣球,但人們會說:『看啊她真可愛,她喜歡氣球!』」
女孩天真無邪,卻說出了很多大人從未注意的地方。同行的友人說,這首歌讓她想到國中時和爸媽一起去吃陶板屋,服務生不曾讓她填寫用餐後的問卷。
第二個作品是《彼得潘》。《彼得潘》一直是個很有趣的題目,在看似想像力十足的故事背後,是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不願長大的男孩,與母愛爆發的女孩,以及隨之而來的愛情關係。講者也順勢介紹了音樂劇常見的「11點鐘歌曲」,例如《Cats》裡家喻戶曉的〈Memory〉,以及《彼得潘》裡的〈Dream with me tonight〉。聲樂老師們的聲音真的清潤悠長又穿透人心,觀衆彷彿真的能看見溫蒂情竇初開的羞赧,或她初識這個世界,渴望尋求答案的心。
第三個作品是改編自伏爾泰同名小說的輕歌劇《憨第德》(Candide),藉由怪誕的故事諷刺樂觀過頭的樂觀主義。樂觀主義超奇妙,他們最核心的思想就是: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 聲樂老師們生動又逗趣地演唱着這個諷刺又詼諧的故事,我終於見識到「演唱」中的「演」與「唱」相融時所帶來的能量。
最後是大名鼎鼎的《西城故事》。1961年奪得十項奧斯卡的電影《西城故事》就是改編自這部音樂劇。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描述紐約西區街頭鬥毆與族羣對立的時代氛圍下,女孩瑪麗亞愛上了敵對幫派的殺兄仇人東尼。
聲樂老師們完全演唱出了瑪麗亞無法割捨的愛情,其中的〈我有一段愛〉裡有句歌詞非常動人心魄:「無論他是什麼,我就是什麼了。」這女孩,真的願意爲愛獻出一切啊。聲樂老師的歌聲好心碎,女孩無比脆弱,卻依然緊握着心房裡的他,不管他是誰、做了什麼,或未來有多絕望。
這是一場收穫豐富的音樂饗宴。最後祝伯恩斯坦100歲冥壽快樂,感謝他讓我有機會認識他。
熱門文章》►別哭...我只是去搭火車! 被人搞壞的美好時代►讓人生變調的列車-談重大事故創傷悲傷反應►與孩子的情緒同在 有感受纔算真正活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