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原則纔是活舞臺
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1日率團參訪立法院,並發表演說。(姚志平攝)
近日捷克議長率團來訪中華民國,更在立法院裡發表演說,演說的最後仿效當年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於1963年訪問西德時,爲表示對柏林人的支持所言「我是一個柏林人」,因此自稱「我是臺灣人」。然而,演講完畢捷克議長也不忘特別強調雖自稱臺灣人,卻不認爲違反「一中原則」。另外,上月底所舉行的美臺經濟合作展望線上研討會,與會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演說中強調,美國長久以來的「一中政策」並無改變,美國對臺灣的主權問題也不會表示立場,會持續與臺灣保持友好的「非官方關係」。
兩件事情對於中華民國能見度提升或有幫助,但值得關注的是這兩位「客人」都比「主人」來得清楚,一切的交流與前提仍是建構在「一中原則」之下。不是友邦、也無邦交,嚴格來說依舊是「非官方」的互動與交流。這些交流有總比沒有好,「官方」與「非官方」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交流了什麼;做人也是如此,不是嗎?但假如執政黨藉此誤認互動的本質而「藉機謀獨」,以爲外國人們的所作所爲均是對「臺獨」背書,不僅是對於自我價值與中華民國國家認同之背叛,更把臺灣推向戰爭的危險邊緣,領導人該戒慎恐懼而非醉夢於自我想像的「外交泡泡」之中,甚至把歪腦筋動到在國際上作爲代表中華民國子民的「護照」之上。
身爲中華民國總統與文武百官,所服膺的正是這套自民國35年所訂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因爲在中華民國之下,纔有安身立命之棲所。效忠於中華民國不僅是口頭上的宣誓,更應是打從心底去理解身處臺灣的2300萬人民所共同經歷過的歷史與事實。法治的建立使一塊土地具有社會、法律上意義,無論臺灣經歷明鄭、日據,更不論國民政府南渡來臺70年,都是因爲制度而使這塊土地與依制度而創立的國家有了連結。
中華民國是堂堂正正由國父及烈士們在109年前推翻滿清而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國號不但迄今存在,不該自我淡化,應是一代代的華人該共同努力維繫且不容混淆的招牌。《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明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刻意只以臺灣與中華民國畫上等號是出於對憲法的踐踏。大陸官方僵硬的堅持「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無視「一中原則」內涵中「臺灣和大陸對等並存」的必要元素,固然令筆者失望;身爲中華民國領導人卻伺機塑造「臺獨」的意象,罔顧其擔負國家千秋萬世的責任,斟酌不存在的國際籌碼,不但失格,也是違反憲法的最壞示範,更是置人民於刀俎險境。
當年筆者以海基會首任秘書長身分與同仁赴北京拜會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時,吳副總理提到「一箇中國」原則,筆者回應:「沒有問題」(因爲《中華民國憲法》、《國統綱領》均明示「一箇中國」)。吳先生提出「一國兩制」,筆者則以在兩岸關係上「一國良制」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作爲迴應。簡言之,「一中」就是包含大陸與臺灣,而非誰是誰的一部分,臺灣與大陸加總纔是「一箇中國」。北京政府若都像大陸外交部長扭曲一中原則來給臺灣地區穿小鞋,所帶來的反而是臺灣人民摸不着頭緒的反抗與來自四面八方的齊聲反對。當恫嚇者不知爲何而爲,反抗者不明就裡反抗,鷸蚌相爭只是讓「藉口謀獨」者找到淡化「中華民國」的機會,實在愚蠢之至。
一直以來兩岸人民均肩負着身爲中國人的使命,兢兢業業、夙夜匪懈地努力。外國人可以是我們的通商夥伴、外交盟友,但至少要讓對方清楚自己的樣貌、名號。雖然自1971年「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代表權後,這名字或許已非鎂光燈下的焦點,但我們有能力且應誠實詔告全世界,在臺澎金馬仍有一羣人民堅信有朝一日象徵「一箇中國」的「中華民國」必能重返國際舞臺。此時,只要我們沒有面臨非得抉擇的困境之前,不應自陷於困境、戰爭的危險之中。厚植國家實力,努力朝良制邁進纔是現階段的當務之急。一中原則是給了兩岸舞臺而非牽絆,只要能彼此尊重、互相提攜,則當自由、民主、均富等人民嚮往的生活制度出現時,自然是國家實現統一的日子。(作者爲法學教授、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