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風建設和督導問責治“大水漫灌”

新華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呂夢琦)1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爲《以作風建設督導問責治“大水漫灌”》的評論。隨着精準扶貧的紮實推進,各地瞄準扶貧對象重點施策,許多貧困地區面貌有了巨大變化。然而,也有一些地區在扶貧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導致精準扶貧難以“落地”。這不僅違背“扶貧貴在精準”的指導精神,也弱化了扶貧效果

記者在基層採訪就發現過荒唐的例子。有一個貧困村,去年用扶貧資金買了一批扶貧羊,結果分配全村人手一隻,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隻,唯恐分配不公引發矛盾。結果僅大半年時間,這些羊就被村民們賣了一多半,基本上沒起到扶貧效果。

無獨有偶。呂梁山區某貧困村今年政府扶持了兩批肥料,也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唯一的差別是肥效不同。有機肥效果差一點,就給貧困戶少分一點;複合肥效果好一點,就給貧困戶多分一點。連村幹部坦言,其實沒多少差別,更談不上對貧困戶重點施策。

對於類似情況,一些扶貧幹部解釋,這麼做雖然不符合精準扶貧要求,可不這樣搞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會推行不下去。一些基層扶貧部門假裝看不見”,既不及時跟進指導,也不加以糾正;村幹部怕村民罵娘、上訪,也不敢破了老規矩。這導致精準識別雖然反覆“回頭看”,但精準施策就是按兵不動,部分貧困羣衆對政策心生誤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每個村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確是精準扶貧的“攔路虎”。但政策是剛性的,落實起來絕不能有彈性基層幹部既然清楚“癥結”所在,就應該迎難而上,爲精準扶貧“清障”,而不是聽之任之。以種種理由藉口,甚至將精準扶貧落地難的原因推到精準識別頭上,看似言之鑿鑿,實際上是爲自己的執行不力託詞,既難以服人,也不符合實際

事實上,同樣是推進精準扶貧,很多貧困村一開始就打破了過去平均分配的老辦法,嚴格按照精準識別結果,對扶貧對象精準施策。相比漫灌式做法,這纔是精準扶貧的主流。很多貧困村嚴格把扶貧資金全部花在貧困戶頭上,非貧困戶絕不享受,並沒有引發多大矛盾,更沒有政策執行不下去。這恰恰說明,一些貧困村精準扶貧“落地難”,問題不是出在農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層幹部的狀態和作風上。

當前,很多基層幹部爲扶貧不辭千辛萬苦,爲幫助貧困戶脫貧想盡千方百計,他們是扶貧幹部的主流。但也有少數基層幹部“出工不出力”,工作中存在怕惹矛盾等心態,消極避事。這種作風不改變,無疑將影響扶貧攻堅目標的如期實現。

精準扶貧事關2020年全國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必須堅決貫徹落實,嚴格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對扶貧對象精準施策。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徹底打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舊觀念,從幹部狀態和作風抓起,建立一支敢於擔當、積極作爲、善啃骨頭的基層幹部隊伍

要強化扶貧督導問責。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各地強調尊重羣衆意願,讓羣衆自主選擇扶貧項目。但有的基層幹部在這上面“耍心眼”,用“羣衆不幹”做擋箭牌,迴避矛盾,好搞的就搞,不好搞就想法變通、逃避。對這些不擔當、不作爲的幹部應堅決予以問責。只有這樣,精準扶貧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原標題:以作風建設和督導問責治“大水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