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南亞科李培瑛棄高薪回臺 因商務艙一堆人「講臺語」

記者周康玉/專訪

亞科技(2408)總經理李培瑛在DRAM界是資歷30多年的研發大將,頂着國外大學化工博士的顯赫學歷,24年前加入南亞科。人生只待過兩家公司,一個是在美國IBM擔任研發資深主管、另一個是南亞科當總經理,期間還曾兼任過華亞科董事長,但後兩者都隸屬臺塑集團

李培瑛30歲那年,就加入IBM半導體研發團隊,一待就是12年,期間還獲得不少研發技術獎項(corporate recognition award),李培瑛說,IBM是個相當注重研發創新的環境,他在那學到非常多,常常獲得少數人才有的獎項,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然而在他41歲那年,他卻選擇放棄相當重用他的公司IBM,回臺工作,不僅薪水還變少了,一家四口還得跟着他從美國大陣仗回臺,他笑說,「當時女兒還小,是用籃子提回來的」。

李培瑛坦言,要放棄在IBM的工作是個艱難的決定,但因爲一次的商務旅行,觸動了他回臺的念頭

▼南亞總經理李培瑛。(圖/記者黃克翔攝)

遇見臺灣遠渡重洋買技術

70年代的臺灣,是重工業的臺灣,而80年代後,是資訊、電子、電機、半導體等高附加價值產業大爆發的環境。李培瑛說,那個年代,在美國那個環境,雖然很注重創新研發,但因爲人力的成本,漸漸把生產製造往外移。

再看到臺灣,生產製造不是問題,但是又缺少研發,同時看到全世界的生產製造逐步往亞洲移,李培瑛說,從半導體產業來看,研發和生產製造必須要相輔相成,產業纔能有正向的循環。

李培瑛回憶道,有一次從臺灣回到美國的路上,他在飛機上遇到了一羣講臺灣話的,要飛到他住的地方,就好奇問他們,結果是臺灣的工程師,要到那個地點,去轉移技術到臺灣來。

當時這羣工程師是要去西門子轉移技術,李培瑛心裡感到震撼,心裡忽然有個念頭閃過,他(指IBM)跟西門子東芝國際級大廠合作,這些大廠又把技術賣給臺灣人,他乾脆回去臺灣的企業工作,讓臺灣有自己的技術,不是更好?

衝着這股希望臺廠也能擁有自主技術的理想,他選擇回臺灣。

到了南亞科的人生更精彩,1996年先接任產品開發處長,2005年晉升資深副總負責研發,2012年接任發言人並接管全球行銷業務,2015年在前總座高啓跳槽到中國大陸中國紫光集團後的一個月後,接下總座。

DRAM之路艱辛 技術自主不易

過去10多年來,臺灣DRAM產業規模雖大,但苦無自主技術,需支付大量權利金去國外技術母廠取得技術轉移。李培瑛一上任,就先在南亞科成立共同研發小組,藉由跟國際大廠合作,讓團隊能夠逐步鑽研出研發能力出來。

隨後李培瑛也透過自己的人脈,先和老東家IBM有小幅度合作,接下來和德商英飛凌(Infineon)有較多的共同研發,李培瑛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與英飛凌成立合資製造公司,以確保合作關係長長久久,華亞科技因運而生。

因產業環境嚴峻,英飛凌做不下去,由奇夢達接手,接着奇夢達也倒閉了。李培瑛則試着把美光(Micron)引進來,但市場仍沒有改善,全球的DRAM大廠都難逃虧損,南亞科也自2007年開始鉅額虧損,五年虧損破百億;華亞科也自2008年開始出現赤字,兩家公司都淪爲雞蛋水餃股,合計虧損上千億,被外界稱爲臺塑集團的難兄難弟。

然而臺塑集團肌肉大、財務底子厚,除了全力支持兩家公司,也分別透過增資或減資來調整體質。李培瑛也和主管們決定,把華亞科「嫁」出去,以1325億元臺幣、每股30元價格賣給美光,期間談判歷時一年。更重要的是,以同時藉此取得美光下一代1x/1y的技術授權,讓南亞科持續保有競爭力業界人士無不拍手叫好,認爲是個漂亮的交易。

走過慘淡 連六年獲利

李培瑛也不諱言,南亞科確實歷經一段「慘澹」經營,但這期間,南亞科團隊的研發能力持續培養。研發一共有製程製造研發,和產品開發的研發,李培瑛很有信心,南亞科目前已具備產品開發能力,至少已開發了15個以上。

近幾年南亞科已揮別赤字,連六年獲利,已寫下公司獲利新紀錄。李培瑛說,目前全球市場的整合已差不多了,三大一小(三大指三星海力士、美光),是南亞科很好的發展機會。未來南亞科的經營重點還是會以獲利爲最大目標,並且以符合市場成長的規模,達到適度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