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久前,全國工商聯發佈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主要調查結論。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省份的營商環境得分位居前列。當前,努力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是很多城市和地區努力的目標。優化營商環境是提高社會預期、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的關鍵之舉,是一項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爲功的系統工程。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的市場化、國際化都需要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持續優化穩定、透明、規範、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充分法治保障,是實現公平與效率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要及時將市場化改革、國際化發展的成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化下來,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法律法規制度,以良法保障善治。制定與營商環境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充分聽取經營主體、社會公衆和監管部門的意見。做實對擬出臺法律法規的公平競爭審查、合法性審查等,特別要對減損經營主體權益、增加經營主體義務、設置市場準入和退出條件的相關規定進行嚴格把關。

要爲經營主體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加強相關部門間的政策銜接,合理把握立法節奏。加快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對接,提升國際商貿規則制定話語權,積極爲經營主體參與國際競爭提供充分的機制保障。

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法治素養,爲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基礎性支撐。政府工作人員要帶頭學法、守法,不斷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經濟工作的能力,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經營主體的關係,以依法行政的確定性提升營商環境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健全全民普法體系,加強法治宣傳教育,送法進企、送法入心,引導經營主體信法、用法,鼓勵支持經營主體建立和完善合規經營管理制度,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將合法經營理念融入企業文化。

圍繞更好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提升公正執法和司法水平。嚴格落實公開公正、過罰相當、同過同罰的原則,通過編制裁量指南、強化案例指導、完善內控機制、加強外部監督等方式,進一步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保護經營主體合法權益。始終警惕執法和司法中的地方或部門保護主義,規範涉產權強制措施,嚴肅查處違法插手干預應當由經營主體自主決策事項的行爲,特別要對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的行爲“零容忍”。進一步強化公正司法理念,提升司法能力水平,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讓經營主體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田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