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的衛兵,一根改變人類攀登的繩

*本文爲「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五百多年前,隨着海上探險活動的展開和新航路的開闢,以葡萄牙和西班牙爲首的歐洲國家率先開始連通世界,地理大發現的過程也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這是關於水平線的拓展。

1760年,米歇爾·加貝爾·帕卡德和雅克·巴爾馬特首次登頂勃朗峰的壯舉揭開了世界登山運動的序幕。阿爾卑斯地區登山運動的黃金、白銀和鐵器時代孕育了遠征探險的夢想,十九世紀末以來,喜馬拉雅山地成爲新的黃金地點。這是面向垂直世界的求索。

攀登史中有太多極具戲劇性的敘事對象,比如前仆後繼的勇氣者,巍然冷酷的山峰,還有那些人性與精神的複雜面。而在山峰與勇氣者之間,承擔着重要媒介角色的技術裝備雖不常顯於聚光燈中心,但重要性不減分毫,例如在峭壁和峰脊間將探險者與大自然連接在一起的那根繩索。

1854年,當英國法官Alfred Wills首登瑞士阿爾卑斯的Wetterhorn(韋特宏峰,3692米)時,他絕不會想到28年後,W.W.Graham在死磕勃朗峰Dent du Géant(巨人之齒,4013米)最後一段尷尬凹口所用到的攀巖繩,竟然與自己28年前死死攥在手裡的路繩沒啥差別——均是由植物或動物纖維(如大麻)經手工製作,形成捻繩或絞繩結構。

它的學名叫hawser-laid ropes,譯爲纜索鋪設繩索。千萬別被唬住,不論如何編織,其本質都是麻繩,因而缺點顯而易見:重、易斷、僵硬、容易在使用過程中扭曲。此外,還有一個對攀登者而言的致命缺陷——幾乎沒有延展性。

▲纜索鋪設繩索結構。圖源:Seamen’s Pocket Book

這意味着,假如先鋒攀登者不慎跌落,繩索無法給予任何緩衝,巨大的衝墜力會瞬間通力釋放,並頃刻瓦解錨點。正因此,“先鋒不墜”成爲了整個攀巖黃金時代與白銀時代的先驅者們拼死也想要去守住的心底承諾。

爾後儘管伴隨新型材料尼龍的出現,傳統攀巖繩的彈性和強度得以改進,但因編織工藝未有改變,關乎攀登者性命的耐用性、易扭曲等弊端依舊存在。

改變並非總是轟轟烈烈,如今回看,有關攀巖繩如何迎來歷史時刻的源頭其實草蛇灰線。

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卡爾·本克(Carl Benk)還沉醉於新興激進的攀登熱潮中,與世界各地不同愛山人交流和鑽研家族的繩索生意,成了他生活版圖裡最大的兩片拼圖。他的母親特蕾西亞·本克(Theresia Benk)是一家公司的掌舵人。這家創立於1863年的公司名叫安多睿(Edelrid),以生產鞋帶、編織書籤起家,隨後將功能性繩索納入了生意版圖。

1953年,卡爾子承母業,正式接管安多睿。也正是在這年,他在某次與登山者們的激烈爭論中,捕捉到了一個大膽的點子。

“應該有一根八十米或一百米長的繩子,一半是白色,另一半是紅色。這對於極限攀登來說是相當理想的狀況。”一位活躍的登山者饒有興致地說道。聽罷,站在旁側的卡爾覺得莫名好笑,旋即用家鄉的阿爾高方言回懟:“你們這些登山者的想法簡直瘋狂,從技術上來說不太可能實現。”

誰知對方略帶挑釁的來了一句,“這對你來說沒問題!”,本想回擊“(你們)太可笑”的卡爾突然停了下來,腦子裡似乎有什麼閃過,隨後默默離開。

幾周後,一根內部嵌有Perlon(紡成長絲)的另類繩索被放到了那位“腦洞大開”的登山者手中。這便是後來改變人類探索垂直世界格局的kernmantle夾芯繩。它的出現讓繩索斷裂成爲歷史,同時爲此前的麻繩攀登時代畫上句點,並將山地運動的安全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維度。

回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kernmantle夾芯繩。事實上,kernmantle繩索並非特指單一某條繩子,而是一種現代通用的繩索結構。

在德語裡,kern代表「芯」,mantle意爲「護套」,前者旨在優化繩索的拉伸強度、耐用性和靈活性(防扭曲),後者則是保護芯再使用過程中免受磨損。簡單理解,所有內部有芯纖維條,外部裹有護套的繩索,均爲kernmantle繩。

如今,kernmantle繩索已廣泛應用於各類攀登、拖拽和高空作業中,併成爲唯一被大多數消防和救援機構視爲生命安全繩的繩索結構。其最關鍵的內核「芯」,選材範圍也從100%聚酰胺或聚酯擴增爲芳綸或大力馬®纖維等專業品類。

▲在位於符騰堡州阿爾高地區伊斯尼的Edelrid生產車間內的繩索製作。圖源:Edelrid

回頭看,業內總是將kernmantle夾芯繩定義爲安多睿長達160年制繩歷史裡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筆,但對於卡爾來說,kernmantle繩僅僅只是打開人類攀登新大門的那把鑰匙。

在夾芯繩轟動面世後的很長時間裡,卡爾依舊對那位登山者的瘋狂願望念念不忘,“一半白一半紅的百米長繩”彷彿繩結般纏繞心底。

經過一次次以身試險的攀登摸索,1962年,卡爾開發了出了第一條雙色繩索。兩年後,安多睿平地驚雷般地推出了首款能夠承受多次墜落風險的動力繩索(80公斤標準墜落10次),徹底在攀巖領域掀起巨浪。相比靜力繩,動力繩最大的不同在於完美平衡的伸長率。憑藉不同的編織技術與護套表面處理,當攀登者意外墜落,其精巧的動力設計能夠及時吸收衝墜的能量,減少作用在人身上的直接衝擊力。

▲通過切開10.7mm動力攀巖繩而暴露出的kernmantle繩索結構。圖源:David J. Fred

當下,動力繩大致分爲三類:單繩(single rope),最常用的攀登繩索,室內外巖壁很容易見到它們;半繩(half rope),需要兩根分別掛到不同保護墊的攀登繩索,降低了拖拽阻力,提高了複雜地形的安全性,適合攀冰和登山;對繩(twin rope),兩根同事掛入一個保護點的攀登繩索,直徑更低,適合登山和結組。

前有kernmantle繩,後有動力繩,兩項革命性的產品爲何都誕生在安多睿?是沒有競爭嗎?要知道同時期的猛獁象(Mammut)和Chouinard Equipment (Black Diamond前身)都已在業界赫赫有名。

是巧合麼?也不盡然。更宿命論的說法,也許是「天選」。

翻看安多睿長達160年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它與繩索,與山地運動之間的羈絆結合得如此之早。

1863年6月13日,作爲推銷員和登山運動員的朱利葉斯·埃德爾曼(Julius Edelmann)與專門研究編織機的卡爾·雷德(Carl Ridder)開啓創業。前者有商業頭腦,後者有技術傍身。起初,產品只集中鞋帶、編織書籤等類別,直到1880年,公司在柏林推出了首條編織釣魚繩,才正式進入了功能性繩索領域。

之後兩家的緣分,隨着朱利葉斯的妹妹嫁給卡爾·雷德變得愈發深厚。再然後,一戰、二戰接踵而至,公司生產頻繁陷入停滯,最終幾經更迭交手到了雷德最小的女兒,也就是卡爾的母親特蕾西亞手中。

特蕾西亞是一位堅韌的女性。戰爭期間丈夫被應徵入伍,她依舊勤勞機敏地持續銷售鞋帶,以微薄的收入生生讓公司扛過了至暗時刻。此外,她身上還有着跳脫出時代的勇敢。在攀巖還是男性主導運動的百餘年前,她時常作爲唯一的女性與伊斯尼的山地愛好者們出行,並且即使是在山裡,也照樣穿裙子。

或許是耳濡目染,特蕾西亞的五個孩子幾乎對繩索與登山有着天然的親切感,成年後他們相繼參與安多睿的相關事務,如同簽訂契約般,與「打造更好用的山地繩索裝備」的目標交纏了整整160年。

▲作爲Edelrid首任“廠嫂”,Theresia一直在公司耕耘,直到晚年,登山是她業餘裡最偏愛的事。圖源:Edelrid

在推出動力繩改寫攀巖面貌後, 安多睿在繩索及其延伸的攀巖安全裝備領域頻繁發力,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推出引發攀登界熱議的產品。

故事總有結尾。安多睿在2001年將業務整體出售給了一家英國的繩索製造商,終結了其百年的家族企業史。戲劇性的是,僅五年後,這家繩索巨頭就宣佈破產。隨後戶外品牌VAUDE的創始人在2006年收購了安多睿。

就在安多睿作爲一家公司走得跌宕踉蹌的同期,大洋彼岸的攀巖熱潮開始初露頭角。

2000年8月,中國第一個較爲成熟的攀登社區——白河攀巖基金會成立。轉年,國內開始舉辦各類攀巖比賽。早期的攀巖愛好者多孕育於此時。2003年11月,代表競技攀巖最高水準的世界盃攀巖賽分站賽在深圳石巖鎮溪之谷舉辦,也是該賽事首次落戶中國。

攀巖館的數量在逐步攀升,走入巖館和巖場的人也在慢慢變多。很難說攀巖繩索的創新對於推動國內愛好者們嘗試新奇運動有何顯性助力,畢竟太多的因素可以成爲踏進巖館的理由。但或許不得不承認,正是由於動力繩這樣的裝備進一步提升了攀巖的安全係數,攀巖也得以從小範圍的勇者遊戲逐步走向大衆化的運動選項。

自1987年進入中國,攀巖在大衆認知裡從單一的極限運動進階爲可嘗試的運動項目。這是攀巖領域的認知革新,也是行業上下游通力協作的成果。

《Rock and Ice》雜誌的前主編弗朗西斯·桑扎羅(Francis Sanzaro)曾在2022年一篇文章中探討過攀巖風險的話題。當他在聽到“攀巖應該是危險的嗎?”這類問題時,下意識的反應是“攀巖當然是危險的,因爲這是攀巖,回答完畢。”

桑扎羅口中的攀巖當然是指野外攀巖,作爲登山運動的產物,攀巖本就孕育在大山裡。如今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室內巖館初嚐了攀巖的樂趣,這其中當然沒有高下之分。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室內攀巖都發展得極快,是少數參與人數持續上漲的運動之一。

據統計,2021年中國定期參與攀巖運動的人數超過30萬,而在2019年,這一數字是4.1萬人。過去兩年,攀巖熱潮也進一步得到發酵。例如剛剛在中國吳江完成的2024賽季攀巖世界盃分站賽幾乎場場座無虛席,要知道這僅是國內開啓攀巖賽事售票的第二年。

進入國際性官方賽事也進一步推動了攀巖運動在國內的擴張。2020年東京奧運會,運動攀巖首度亮相奧運會,此後央視和各大電視臺持續轉播、報道了各類攀巖賽。

攀巖基數人羣的擴張也勢必將推動野外攀巖的發展,如今北京白河、陽朔等國內知名巖場已經成爲跨出巖館的愛好者的新目的地。在真實的巖壁上,可靠的裝備無疑是增強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在反覆磕線的過程中,墜落的剎那應該會讓攀登者更理解那根繩索的價值。

回看這些隱於主線的故事時,我們會深刻地意識到一項運動的演化離不開漫長的合力革新。每一個環節的前進都在推動人類邁向更極致的山峰,也在詮釋熱愛與想象力的邊界。

你體驗過攀巖嗎?‍‍‍‍‍

你怎麼看技術裝備在戶外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用?

撰文/等等、朱鵬

編輯/徐丹、朱鵬

設計/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