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基金募集失敗 歷史累計達百隻

(原標題:又有新基金募集失敗歷史累計達百隻)

證券時報記者 李樹超

自2017年4月首隻公募基金宣告發行失敗以來,截至今年7月5日,共有60家基金管理旗下100只基金公告募集失敗。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四年多發行失敗基金破百,說明新基金募集失敗現象逐漸趨於常態化,部分市場知名度高、渠道能力較強、歷史業績優秀的基金公司產品受到追捧,反之,發行相對艱難,這有利於促進基金產品優勝劣汰,推動行業高質量方向發展

年內14只基金髮行失敗

歷史累計達百隻

近日,一家基金公司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旗下一隻偏債混合型基金,截至6月25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募集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今年以來募集失敗的基金有14只,其中,混合型基金7只,債券型基金5只,二級債基被動指數型基金各有1只。

歷年數據看,自2017年4月首隻公募基金宣告發行失敗以來,2017年至2020年發行失敗的基金數量分別爲8只、33只、20只、25只,加上今年以來14只基金募集失敗,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累計達到100只。

“四年多發行失敗基金數量達到100只,涉及60家基金管理人,說明新基金募集失敗已逐步常態化。”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分析,隨着新基金髮行競爭日趨激烈,大量類型產品密集推向市場,部分銷售渠道能力不強、產品缺乏特色,或歷史業績不夠優秀的基金經理新發基金,就會面臨募集失敗的風險

“相比往年,今年發行失敗基金數量仍在正常範圍。”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市場部總監稱,在2018年熊市期間,發行失敗基金數量多達33只,創歷年最高。近兩年發行失敗基金增多,與新基金髮行數量明顯增多也有很大關係

新發“固收+”近200只

同質化競爭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行失敗的基金爲一隻“固收+”基金。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募集失敗的“固收+”基金共有3只,分別爲長安泓匯3個月滾動持有、民生加銀招利一年持有、東方欣悅一年持有。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今年新成立的“固收+”基金193只,同比增加87只,增幅爲82%;募資規模爲3330億元,同比激增1695億元,增幅爲122.6%。在今年新發1.63萬億的新基金中,“固收+”基金的成立數量和規模佔比都超過兩成。

針對“固收+”新基金的爆發式增長,北京一家公募高管表示,目前A股市場結構分化,一些股票估值偏高但依然在上漲,還有一些股票估值偏宜但繼續下跌,股票投資的難度也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權益類基金性價比不如“固收+”基金,這也是這類產品今年大發展的重要原因

雖然“固收+”市場整體需求爆發,但新基金間的規模分化也非常嚴重。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今年新發的規模超百億的“固收+”產品有5只,其中,易方達悅安一年持有發行規模達到140.4億元。在百億基金的光芒之下,發行規模不足5億的“固收+”基金也多達81只,佔比爲41.97%。

在新基金髮行兩極分化的同時,“固收+”基金的投資也不容樂觀。匯豐晉信基金經理何喆表示,這類產品是希望通過加入打新、轉債、權益等策略資產,爲債券投資人獲取一些額外收益。然而,從過去兩年來看,打新收益率顯著下降,今年A股市場的波動也在加大,如果操作不當,有可能會把“固收+”變成“固收-”,這也是需要正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