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隻「芳苑海牛」消失!臺灣地平線上的記憶 只剩11只
「芳苑的海牛,又一隻消失在臺灣地平線了。」9月初,我在發起海牛觀光產業的魏清水臉書上,看到這一行字。原本僅剩12只的海牛,因爲海牛車蚵農年歲太大,無奈放棄海牛採蚵觀光的工作,目前只剩11只海牛,還緩慢在地平線上移動。
芳苑的蚵田位處海中泥岸,當地蚵農爲因應養殖方式,發展出以黃牛下海採蚵的漁法。民國50年前後的最盛時期,光是芳苑就有300多隻海牛,蚵農駕駛海牛車穿梭於海面與陸地,成爲臺灣漁村的經典風景。
我在彰化芳苑臨海的小漁村裡,找到今年86歲的李福相,在地年紀最大的討海人,他從事採蚵工作有60餘年,他步伐緩慢的走在鄉間道路上,到樹蔭下喂海牛小白吃飯。自採蚵工作退休後,有感於環境改變,蚵農生存不易,李福相帶着小白轉型,與「海牛驛站」合作,載旅客入潮間帶體驗蚵農生活。
「討海很苦,以前吃的都是蚵湯。」我驚訝迴應,蚵湯?聽起來很不錯。李福相搖搖頭,「你們沒有經歷過,那是煮過蚵之後的湯水,蚵是要賣給別人吃的,哪裡有自己吃的道理?」天氣好就出海捕魚,天氣差點,就養蚵採蚵,李福相一生討海養蚵也做農,日子雖苦,卻也一步步走過。
旅客體驗比起討海,當然容易多了。我坐着李福相的海牛車,在傍晚退潮時分搖搖擺擺地進入蚵田。看着李福相輕聲與小白對話、協助旅客體驗與剖蚵烤蚵工作,夕陽把他的與小白的身影曬成長長的斜影。
李福相坐在牛車上,看着旅客品嚐現煮的海鮮粥,表情怡然,「再苦的日子都過了,現在有得做,就覺得感恩。」討海的辛苦,全化爲海邊的一碗粥,米粥熬煮出的鹹味是汗與淚,只有討海人才懂。
更多鏡週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