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隻「芳苑海牛」消失!臺灣地平線上的記憶 只剩11只

圖文/鏡週刊

芳苑海牛,又一隻消失臺灣地平線了。」9月初,我在發起海牛觀光產業的魏清水書上,看到這一行字。原本僅剩12只的海牛,因爲海牛車蚵農年歲太大,無奈放棄海牛採蚵觀光的工作,目前只剩11只海牛,還緩慢在地平線上移動

芳苑的蚵田位處海中泥岸當地蚵農爲因應養殖方式發展出以黃牛下海採蚵的漁法。民國50年前後的最盛時期光是芳苑就有300多隻海牛,蚵農駕駛海牛車穿梭於海面陸地,成爲臺灣漁村經典風景

我在彰化芳苑臨海的小漁村裡,找到今年86歲的李福相,在地年紀最大的討海人,他從事採蚵工作有60餘年,他步伐緩慢的走在鄉間道路上,到樹蔭下喂海牛小白吃飯。自採蚵工作退休後,有感於環境改變,蚵農生存不易,李福相帶着小白轉型,與「海牛驛站合作,載旅客潮間帶體驗蚵農生活

「討海很苦,以前吃的都是蚵湯。」我驚訝迴應,蚵湯?聽起來很不錯。李福相搖搖頭,「你們沒有經歷過,那是煮過蚵之後的湯水,蚵是要賣給別人吃的,哪裡有自己吃的道理?」天氣好就出海捕魚,天氣差點,就養蚵採蚵,李福相一生討海養蚵也做農,日子雖苦,卻也一步步走過。

旅客體驗比起討海,當然容易多了。我坐着李福相的海牛車,在傍晚退潮時分搖搖擺擺地進入蚵田。看着李福相輕聲與小白對話、協助旅客體驗與剖蚵烤蚵工作,夕陽把他的與小白的身影曬成長長的斜影

李福相坐在牛車上,看着旅客品嚐現煮的海鮮粥,表情怡然,「再苦的日子都過了,現在有得做,就覺得感恩。」討海的辛苦,全化爲海邊的一碗粥,米粥熬煮出的鹹味是汗與淚,只有討海人才懂。

更多鏡週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