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印跡” | “跨界科學家”杜祥琬:人生訴求就是服從國家需要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爲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書寫了一曲從科技救國、立國到科技興國、強國的壯美時代之歌。

爲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海淀區科協精心策劃拍攝了《印跡——共和國院士風采》系列微紀錄片,從大量採訪中精選院士們對祖國、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和對青年人才成長的殷切期望,讓人深受教育、深感震撼。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七一”到來之際,北京市科協推出“院士印跡”欄目,重溫老一輩科學家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投身科學事業,在全社會形成“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跨界科學家”杜祥琬的“印跡”。

他是“跨界科學家”

爲我國氫彈研究和激光發展

都立下汗馬功勞

他淡泊名利

將自己的畢生心血都

奉獻給了國家的科研項目

他就是

應用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杜祥琬

1959年

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積極推動下

杜祥琬等30名優秀中國學生

到前蘇聯留學

他進入原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

讀理論核物理專業

畢業之際

適逢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5年年初

他被分配到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工作

參與氫彈的研製

經過杜祥琬與同事們

夜以繼日的奮鬥

1967年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短短32個月

我國完成從原子彈爆炸成功

到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的壯舉

1986年3月

國務院批准“863”計劃

杜祥琬被委任爲

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在上世紀80年代

我國對激光這個全新的領域瞭解不多

國外對激光的應用研究也屢屢失敗

但杜祥琬和同事們找準薄弱環節

一步步攻堅克難

數十年後

激光製造已成爲

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進入醫療等民生領域爲老百姓造福

從氫彈領域跨行業到強激光領域

杜祥琬坦言

這是時代爲自己做出的選擇

把個人價值和國家社會的需求融爲一體

這是以杜祥琬爲代表的

老一輩科研人的價值觀念

在最前沿領域“跨界”的背後

是一顆無條件服從國家安排的心

杜祥琬生活軌跡的每一次改變

幾乎都和國家高科技發展的需求

密切相關

他用畢生踐行着自己的理想

那就是爲祖國科學奉獻一生

正如他的詩中所寫:

人生腳步堅實走

衆友齊心同奮鬥

艱難磨礪開新路

並非閒白少年頭

少年頭

後生可贊

再織錦繡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再通過視頻瞭解一下他吧!

北京市科協融媒體中心製作

撰文/趙玲

視頻來源: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