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清水永續來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岸邊,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藍天白雲倒映在河水中,美麗如畫。

青海省坐擁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被稱爲“中華水塔”。青海省境內水質變化,將直接影響中下游地區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青海省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戰略要求,多措並舉推動黃河保護取得新成效。

黃河保護,規劃先行。青海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財務處主任科員馬祥英介紹,青海省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編制了《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等文件,謀劃了黃河青海流域保護與治理總體佈局,提出了水生態安全保障的主要任務。

首要任務是從保護源頭做起。青海省統籌冰川水、地表水、地下水,探索氣候變化條件下水資源水生態演變機理、規律和趨勢,研究應對措施,完善生態綜合監測體系。同時,健全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相銜接的河湖管理體系,嚴格源頭封育保護,完成黃河源水電站拆除後上遊消落區生態治理修復,恢復了源頭水系自然連通和原生狀態。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既要保護,也要治理。‘十四五’時期以來,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堅持以規劃爲引領,以項目建設爲支撐,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統籌推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劉生虎說。

推進坡耕地綜合整治是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亮點。2023年,青海省投資2400萬元,在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實施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整治坡耕地面積1.2萬畝。其中新修水平梯田800公頃,修築排水溝9.22公里。這使原有陡坡地變得平緩,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同時,在湟中區田家寨鎮實施丹麻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投資2088萬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平方公里。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效遏制了區域水土流失狀況,提升了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養能力。

“十四五”期間,青海省在西寧市和海東市的5個縣區計劃實施坡耕地綜合整治面積20萬畝。經過持續努力,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呈逐年“雙下降”趨勢,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穩步提升。

爲保障黃河安瀾,青海省強化問題整治,組織開展多個專項行動,督導推進黃河青海流域體制機制、水污染防治、區域垃圾治理、水資源配置、防洪減災、基礎工作六大類突出問題全面整改。目前,累計整治“四亂”等問題1900餘項,騰退非法佔用岸線70.52公里,行洪空間、生態空間有效恢復。

驅車行駛在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沿岸,村莊整潔,黃河水清澈。爲減少黃河面上污染,保證黃河出省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該縣全面推進問題整改,同時發動全縣力量加強黃河區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該縣的積石鎮大別列村距離黃河只有100多米,村裡的保潔隊每週到黃河邊撿拾垃圾。今年,村裡成立了“生態環保積分超市”,村民可以用個人參加村裡打掃衛生得到的環保積分在超市換取抽紙等幾十種生活用品。“有了這個激勵機制,村民參加村裡保潔工作的積極性大幅提高。”該村村委會主任馬生華說。

此外,青海省強化區域協同,與甘肅省深化聯防聯控,聯合開展水質監測應急演練、上游流域執法行動,提升黃河上游管理保護整體效能。 (經濟日報記者 拓兆兵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