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瓦貓:屋脊上的守望者

新華社昆明6月16日電(記者唐顥宸、李家瑞、井輝輝)“每家房頂高高坐,圓圓的眼睛,大大的口,貓不像貓,虎不像虎。”雖然這條雲南民間謎語流傳至今,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答案是“瓦貓”。

瓦貓是雲南的一種建築文化,過去作爲“鎮宅神獸”被放置於瓦房之上,隨着老房子逐漸消失於高樓之中,瓦貓也淡出了人們視線

這是放置在老房子上的瓦貓。(井輝輝攝)

昆明市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才做了30年的瓦貓,是小窯村張家瓦貓技藝的第四代傳人。3年前,已有上百年曆史的張家瓦貓作坊收到拆遷通知,張才一家搬進了樓房

“做一隻瓦貓最快要兩個小時,先在機器上把身子和頭分別做好,晾乾以後結合加固,再加上五官頭部完成以後把手粘上,整個結構就基本成型了。瓦貓的手一定要做成彎的,這樣就不會斷裂。”說起做瓦貓的步驟內向寡言的張才臉上多了幾分自信。

在百年前的昆明,瓦貓非常受歡迎,它們最主要的用途是鎮宅辟邪。雖然頭頂上有個“王”字,但體態更像貓。雙目圓瞪,一張大嘴裡露出利齒,“呆萌”地端坐在屋脊上,守護着主人的平安。

隨着社會發展,人們對瓦貓的需求越來越小,製作瓦貓的匠人也越來越少。“以前在老房子上都要放瓦貓,現在人們搬進了樓房,瓦貓的銷量越來越差。”張才說。

張纔在揉泥,準備瓦貓製作。(井輝輝攝)

失去祖傳作坊後,張家已不靠瓦貓營生。現在的電窯一次只能燒一隻瓦貓,和一次燒幾十只的老土窯不能相提並論。儘管如此,張才仍然在閒暇時做上一些瓦貓,等待老客戶前來收購。

儘管張才和他的瓦貓遇到了許多困難,可在年輕人眼裡,瓦貓不僅是威武神獸,其猙獰可愛的外形更多了幾分“萌”意,不失爲一種傳統美觀藝術品,這給瓦貓帶來了新的機會。

“雖然銷量不如以前,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瓦貓,所以這門手藝不能丟掉,還要想辦法發揚光大。”張才說。

爲此,他創新了二十多種不同樣式的瓦貓,趴着的、雙頭的、多頭的……此外,張才還把瓦貓形象與魚結合,發展出不少新品種

這是上過釉的新型多頭瓦貓。(井輝輝攝)

如今,張纔在小區院子裡找到了製作瓦貓的場地,雖然不比從前寬敞,但仍然佈置得井井有條。一張工作臺、兩臺拉胚機、一臺小電窯、兩張擺放作品的茶几、幾把椅子,再加上不少花草,把小作坊擠得滿滿當當,充滿生活氣息。

不僅如此,院子裡孩子的歡笑聲讓氣氛更加溫馨。今年9歲的吳垠是第二次來和張才學做瓦貓,“好看”是她對瓦貓的第一印象,而瓦貓“製作複雜”,也讓她想挑戰自己。吳垠的媽媽說,女兒喜歡做瓦貓是好事,自己支持,也希望女兒能像張才一樣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一步,張才希望設立傳習館,將瓦貓的傳承正規化,讓製作瓦貓的傳統技藝永不失傳。由於小作坊製作能力有限,他正努力尋找一個更大的場地授課。“只要有付出和堅持,技術都能學會小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和靈感,可以創新,還要看和泥土有沒有緣分。”張才說。

在距離張才新家不遠的小窯村,老瓦房已所剩無幾,屋頂的瓦貓顯得更加孤寂。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瓦貓小小的身軀沒能守住老房子,卻守住了過去的舊時光,他們目視遠方,彷彿也在守望着未來。

這是放置在老房子上的瓦貓。(李家瑞攝)

(原標題:雲南瓦貓:屋脊上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