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做大模型既要“面子”又要“裡子”

一夜之間,國內三大運營商都成了千億級數據大模型的玩家。中國聯通在6月底發佈了“鴻湖”圖文大模型1.0,“鴻湖”是首個面向運營商增值業務的大模型,具備以文生圖、視頻剪輯、以圖生圖等多種功能;7月6日,中國電信發佈大語言模型TeleChat,重點打造“大模型+數據中臺”“大模型+智能客服”“大模型+智慧政務”三大行業應用的賦能產品;7月8日,中國移動正式發佈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九天·海算政務大模型”和“九天·客服大模型”。

於是媒體紛紛讚道:“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已經入局大模型‘賽道’”,並認爲由於在大數據、大算力面有天然優勢,運營商有望在AIGC時代佔據更加核心的地位。更有評論認爲,運營商未來競爭力和增長點就在大模型了。

可以看出,三大運營商發佈的大模型主要是在應用層級,一是面向自身平臺能力建設和客服系統,二是面向增值業務和政企業務服務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此前運營商就具備這些能力,現在冠以“大模型”實質是運營商“既要面子又要裡子”的動作。

說是要面子,莫過於科技創新的名頭。這幾年運營商一直在塑造科技型企業的形象,以期符合數字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地位。自打OpenAI推出ChatGPT後,能不能做大模型就成爲中國互聯網企業以及信息科技企業的執念,凡是自認爲有強大科技實力的企業都爭先恐後地推出大模型平臺,目前全國大概有百餘個大模型。電信運營商在相距不到10天的時間內先後推出大模型,大概是都不想被外界認爲自身創新能力不足。

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運營商做大模型是技術推進和產業需求的大勢所趨。隨着海量數據的不斷涌現,面向數據感知、傳送、存儲、處理全環節提供一體化支撐服務,已成爲全社會的普遍需求,特別是當前大模型的興起,進一步激發了業內對高價值數據、高性能算力、高標準算法的迫切需求,推動着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服務體系向連接、算力、能力深度融合的方向加速演進。通過發展大模型,運營商對內可提升網絡和數據安全、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自身業務水平及服務能力;對外可提升運營商雲、網服務和DICT的競爭力,重構產業數字化應用,打造全新智能應用等,爲千行百業提供定製化行業應用模型。

而從長遠來看,大模型將是運營商未來實現突破的關鍵市場。華創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爲,隨着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向着大模型基礎設施建設階段演進,運營商在現有的連接和算力資源基礎上,建設大模型基礎設施,滿足未來大模型訓練和推理需求,有望打造繼雲業務之後的新增長點。運營商憑藉經營規模大、投入實力強、算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政企客戶作爲潛在用戶對大模型安全問題高度關注,運營商在安全可信、合法合規、自主化等領域具有天然的核心優勢,因此可以很好地承接相關需求,實現業務快速發展。

End

作者:劉啓誠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覈:舒文瓊

監製:劉啓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