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業訓練工場”練就一技之長 找回自信
提到失業和就業困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4050”人員。事實上,年輕羣體中也有部分人員求職多次碰壁,信心遭遇打擊,不得已“慢就業”。
對此,上海成立了“就業訓練工場”,“專收”長期失業青年、就業困難人員、找不到工作的應屆生。求職受挫的年輕人,成了“工場”的“職員”。在這裡,他們找回了自信,學習了職場所需的職業能力。
重塑就業困難青年的自信心
“很多年輕人第一次走進‘工場’時,我們能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出他們暮氣很重,缺少求職欲。”“就業訓練工場”項目經理方怡說,這些學員都有故事,且多數令人嘆息。
楊明就是其中一位。自高中起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建議,他放棄熱愛的文科,無奈地選擇了理科專業。但由於理科基礎薄弱,楊明未能通過專業基礎必修課,最終肄業。
楊明從“天之驕子”落至“畢業困難生”,這是他的父母始料未及的,自然也對其非常失望。於是指責批評成了家常便飯。一次次打擊下,楊明越來越封閉自己,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對工作生活也提不起興趣,待業在家。
“許多人會有一種錯覺,認爲就業困難青年往往低學歷、自身條件差。”方怡告訴記者,從“工場”的統計來看,情況並非如此。一些本科學歷、名校畢業的年輕人也出現在失業大軍中,“當然,他們身上存在着不足。也正是這些缺點,阻礙了其求職之路。因多次受挫,有些青年甚至對找工作失去了信心。”
在方怡看來,“工場”首先要做的是重塑這些年輕人的內心,讓其肯定自我,只有走出“心門”,才能走進企業的“大門”。
“我可以”所以“我能行”
“偌大職場,一定有適合你的崗位。”這是“就業訓練工場”傳遞給學員的理念。
通過技能展示,就業指導老師很快發現,楊明學習能力不錯,除英語六級外,還自學日語並能流利地用日語溝通,熟練掌握表格處理技能。爲此,“工場”安排他爲其他學員做軟件培訓,協助“工場”組織活動。楊明快速適應崗位,並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隨着團隊夥伴們越來越認可他的工作能力,楊明逐漸開朗了起來。
“剛進‘工場’時,華東理工大學畢業生王雷不愛說話,但看到其他學員在看視頻時,他特別感興趣,還主動地參與討論。”方怡回憶道。
王雷所在部門有一位學員非常害羞,發言時,更是緊張地說不出來話。爲了幫他,王雷製作了一段搞笑視頻,與他配合表演,結果“炸翻全場”。經此展示之後,王雷的興趣點被點燃了,他將“工場”日常學習活動的照片、視頻等剪輯成宣傳片,並配上文字和音樂分享給大家,進而一步步明確自己在新媒體制作方面的職業潛能。
很快,楊明利用語言優勢進入一家知名日企,負責後臺訂單,而王雷則憑藉着新媒體制作技藝,進入一家出版公司從事新媒體工作。
據悉,“就業訓練工場”的職業培訓模式,最早於2014年在上海市楊浦區推出試點。
如今,這一模式已走出楊浦區,陸續在徐匯、寶山、黃浦、浦東、虹口等多個區域試點。通過實訓和心理指導,失業青年獲得了真實工作環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具備了職場人所需的職業能力。
楊浦區就業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就業訓練工場”3個月內首次就業率達80%左右,快者1周內實現就業。不少曾被企業一次次拒之門外的年輕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
爲了更好地提升就業困難青年的能力,“工場”今年將升級至“2.0版”。如果說之前的“就業訓練工場”是爲失業青年找工作而組成的人力資源公司,升級後的“商務模擬公司”將是一個涉及各行業的綜合公司。
記者瞭解到,“商務模擬公司”雖開展的是“虛擬業務”,可彼此對話的“客戶”是真實存在的。藉助專業平臺,全球數千家同類型的“商務模擬公司”同時在線,進行“業務合作”。
方怡表示,模擬公司下設財務部、銷售部、新媒體部等多個部門,除了流通貨幣和商品是虛擬的,部門結構、工作流程、工作環境都和真實公司無異,學員可輪流體驗各部門工作,在經營活動中經歷全部業務操作過程,瞭解和弄清各環節間的聯繫,學習商貿規則,熟悉市場機制,提升自主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