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蔣公的面子

2015年11月22日,話劇蔣公面子》在青島廣電影視劇場熱鬧登場。(CFP)

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學建校110週年。南大前身是在臺覆校中央大學抗戰時期的中大,因《未央歌》成傳奇。爲紀念建校,當年南大戲文系大三學生溫方伊創作了劇本《蔣公的面子》,沒想到公演後竟膾炙人口,直到8年後的今天,仍不時有人提起,緬懷背後「知識分子良心」應是主因

大陸過去曾興起一股「民國熱」,不僅歷史學家成「民國控」,年輕學子、普羅大衆也向往民國年代的「小清新」。但欣賞長袍馬掛、中山裝連衣裙背後,更主要是鑑古知今,加上胡錦濤當政後期大陸矯正了兩岸史觀,客觀看待國共戰事與兩蔣,《蔣公的面子》纔有了今天的生機

故事和過去南大流傳的段子有關。1943年蔣介石任中大校長時,請中文系陳中凡、胡小石等3教授吃年夜飯。去或不去,成了擺在教授面前的問題。陳中凡、胡小石都是文學大家,前者完成首部《中國文學批評史》,後者更是研究甲骨文文法先軀著作等身

爲考證真實性,90後的溫方伊翻遍南大圖書館文獻,查閱《南大逸聞》等書刊,仍找不到傳聞始末,於是鄭重其事拜訪了年逾八旬、南大前副校長師公董健,只得到了答案3個字─不知道。正是這答案讓溫方伊豁然開朗,何不創造一出?

劇本就這麼展開了。追求精神自由與學術獨立的時任道教授,絕不赴蔣介石宴,但因抗戰導致珍藏書籍留在桂林,想藉赴宴得蔣協助;長袍馬掛的夏小山教授是中立派,喜歡美食卻對政治沒興趣,但爲了一道火腿豆腐猶豫不決;卞從周長期附和體制,想赴宴卻又擔心被同僚斥爲諂媚,擺出不赴宴的姿態

沒想到簡單劇本,在校內竟加演了30場,隨後公演及全國巡演場場爆滿,還遠赴美國演出,連導演呂效平都說「上帝真厚愛我們!」

這是溫方伊習作,但重點顯然不在誰寫或誰導,而是碰觸了兩個禁忌─蔣公和知識分子良心。前者在當代是威權象徵,後者則於威權背後隱隱沉浮,兩者卻在社會汲取良知的年代中碰撞出火花,就像導演呂效平所說,「把靈魂放在火上烤」。不管蔣公的面子有多大,也不管赴不赴宴,如同當年蔣接任中大校長時,老師不買帳、學生不夾道歡迎一樣,表現的都是一種風骨,自由精神和良心。

歷史常帶來反諷。蔣公當年雖專制獨裁,知識分子卻依然保有初心。如今社會開放自由,知識分子的良心卻早被利益、派系污染譭棄了。北大法學教授江平說,知識分子的底線就是不要昧着良心說話,這對現在的兩岸仍帶來一定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