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暗中獲得力量 詩人葛綠珂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2020年諾貝爾學獎頒給了77歲的美國詩人露伊絲.葛綠珂,此爲葛綠珂在2014年接受美國國家圖書獎照片。(法新社

新冠肺炎疫情爲全球帶來生離死別衝擊的幽暗時刻瑞典學院選擇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77歲的美國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歐美詩評普遍認爲,葛綠珂的詩由於關注生活中的傷痛經驗,往往被認爲黑暗而蒼涼,然而在幽暗的文字之中,卻能獲得寬慰,看到光明力量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在臺灣時間8日晚間7點揭曉。瑞典學院透過電話轉告葛綠珂這個好消息,並表示她聽起來十分驚訝而喜悅。評審團表示,葛綠珂的作品帶有無庸置疑的詩意之聲,樸實而美麗,讓個體的存在也能具有普世性。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主席安德斯奧爾森也認爲,「藉由詩,葛綠珂探求夢想和妄念消逝之後所剩的殘餘,與自我的想像對峙。」

詩人陳育虹就在葛綠珂的普立茲學獎得獎詩集《野鳶尾》譯後記中表示,「詩是葛綠珂用來抵擋厄運、痛苦與恐懼,找到生命『剎那即永恆』的意義,以及與之協商、得到救贖的歸依。」

詩人崔舜華表示,葛綠珂在《野鳶尾》中大量使用植物的意象,談的卻是人際之間最殘忍之事,「例如冷漠、背叛、離別與生死,她把這些殘忍與殘酷,埋在最溫柔的泥土裡,彷彿把傷害經驗放到自然之中,就可以被寬慰了。當語言不足以承擔傷害,就往自然的、非人造事物尋找真實。」

一般認爲,葛綠珂文字精準而敏銳,藉由作品傳達女性的聲音,帶出豐富的女性生命經驗,更試圖與古典神學結合,借喻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角色,讓詩的意義更深遠而寬廣。她的作品主題圍繞童年與家庭生活,談論孤獨與人際關係,也持續探索自我的苦痛,以直接的文字和詩意的風格,帶領讀者踏上一條探索內在最深刻、私密而幽微的情緒之路。

葛綠珂出生於1943年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后裔。在1968年創作首部作品《第一個孩子》(Firstborn),很快地被公認爲美國當代詩壇備受矚目的詩人,曾獲普立茲文學獎、國家圖書獎等獎項,也是美國國家桂冠詩人,目前在耶魯大學授課。

不過雖然葛綠珂被公認是美國當代最有才華的詩人之一,她卻十分低調,鮮少在鎂光燈露面受訪。根據《衛報報導,她在2003年獲得美國桂冠詩人榮譽時,曾表示對於增加讀者不感興趣,反而希望她的讀者可以「少少的,但充滿熱情」。

諾貝爾文學獎近年經歷多次爭議,包含2016年將文學獎很不傳統的頒給了美國搖滾歌手巴布狄倫,2018年獎項則因瑞典學院的性侵醜聞,罕見停頒獎項一次。2019年雖然一次頒發2018年和2019年度兩個獎項,卻又將2019年的文學獎頒給成就傑出但有道德爭議的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引起衆多討論。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將獎項頒給女詩人葛綠珂,也讓她成爲1993年的美國黑人女作家童妮莫里森之後,27年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葛綠珂也是第16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如果巴布狄倫不算詩人,在此之前,上一次獲獎的詩人是2011年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