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投、領投和復投,他如何深挖科技和醫療行業的“水下收益”?丨投資人說

科技股龍頭效應顯著投資需精選差異化創新企業

第一財經:最近,有一家科技巨頭的美股股價每天都在創新紀錄,這家公司不用我說都知道是誰。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分歧開始顯現,有聲音認爲,這讓人想起1999年和2000年瘋狂的科技市場心態;也有人說,蘋果、谷歌、Meta、英偉達、特斯拉、亞馬遜和微軟這科技七巨頭組合對股市的主導地位即將結束。我們知道江遠的投資領域既有醫療,也有科技。所以您如何看待眼下全球科技市場,既瘋狂又謹慎的雙面性呢?

張江:從美股市場來看,它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其實相當一部分的公司在過去這些年裡,股價跌得還是蠻慘的。但是頭部的14家公司不僅拉動了整個指數的上升,同時也帶動了科技的發展。所以我覺得,科技股龍頭的帶動和引領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剛纔您也說到1999年到2000年的泡沫,我覺得其實很多的時候,這種泡沫當中也孕育着機會。很多的龍頭公司,包括中國的一些龍頭互聯網公司,恰恰就是成立在1998年到2000年之間。但是另一方面,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泡沫之後會有不少公司的價值大跌甚至是灰飛煙滅。所以從我們投資角度來講,必須要做非常深入的研究,要謹慎地選擇,投資的企業要有差異化,要有創新性。同質化複製的這種公司,我們認爲是沒有投資價值的。

科技與醫療有共通之處投資需要不斷去做聚焦

第一財經:隨着本土醫藥投資市場的變化,一些曾經專投醫藥的機構,或主動或被動地,向科技跨界。但醫藥和科技的投資邏輯、打法有很大的不同,你們是如何做到能夠同時橫跨兩個領域的?時代的鼓點不斷變化,曾經是醫療,之後是半導體,後來熱點又切換到新能源,機構如何保證自己在多數時間都能踏中節拍?

張江:首先這是根據我們團隊的自身特點決定的。我們團隊投資同事差不多90%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包括我自己是計算機的工程博士,因爲理工科背景出身,所以本身來講,科技也好,醫療也好都是我們的專長。第二個方面來說,我覺得這也是因爲,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趨勢需要且確實是由科技創新來推動的。

在過往10年的投資當中,我們發現,醫療和科技也是有很多的共同點,像醫療器械和工業製造裡面其實有很多相通的方面。比如說像我們投資的艾菲博光電,它的下游既有在石油探井、工業設備裡的一些光纖的應用,同時它的產品也能應用到像醫療激光或者內窺鏡這樣的一些醫療場景,所以它的技術源泉或者說下游應用其實也是交叉學科的。

剛纔您也說到,時代在不斷地變化,這兩個領域都很大。但是我們每半年會把兩個大領域劃成幾百個子行業,比如說醫療對我們來說是200多個子行業,在其中,我們每半年只選其中的15%去做聚焦。所以對於我們來講,我們在過去一年多接觸了1500多個項目,其實也就聚焦投資在12個項目上。所以我們雖然是覆蓋很大的領域,但是我們會把精力和專業聚焦在某些細分領域,也就是我們自己團隊本身有能力且市場看好的領域。

不追風口持續尋找有巨大需求但無從獲得的價值

第一財經:正如您所言,投科技已經成爲共識,人工智能即將迎來大爆發也是共識。但行業形成共識的同時,怎麼避免投資同質化?熱點層出不窮,您是否會擔心錯失熱門風口和項目?

張江:我不擔心錯過風口,我經常跟團隊講,往往熱點、風口的項目我們要不在兩年前應該已經投了,要麼我們就過兩年再投,恰恰就不應該在當下這個時候投,因爲即使是好公司,估值也已經非常貴了。所以對於我們來講,我覺得這個時代我們更關注的是獲取“水下”的收益,也就是一定要聚焦和深耕。過去10年,我覺得對於任何投資機構來說,打造的是核心的五方面能力,我們總結爲15個字,就是好的項目,怎麼樣能找得到、能夠看得準、能夠投得進、能夠幫得上、最後能退得出。所以這15個字,這五方面的能力,我覺得總結來說,最核心的就是聚焦和深耕。

第二點來說,在項目選擇和組織分工上,我們也是圍繞聚焦來的。項目選擇上,首先我們不追風口,我們希望去找那些社會上有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還無從獲得的這些價值,而不是滿大街都已經有的東西了。更不會去做機會主義、刮什麼風、插什麼翅膀的這種事情。對我們來說,在組織分工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聚焦的領域。所謂聚焦就是我們不允許橫跨,不允許他去看別的行業或者去追風口,也不允許別的人來看他這個領域,所以他有一個專屬領域。在他“守土有責”的同時,我們鼓勵他去長期關注和聚焦,避免短期的考覈以及內卷帶來的影響。最後在尋找機會方面,因爲國際化是我們的一個特色,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同時也會去全球範圍尋找投資機會。

科技驅動產業升級持續深挖“水下收益”

第一財經:您剛提到一個詞叫“水下”的收益,怎麼理解這個說法呢?

張江:“水下”的收益就是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特別是產業升級以後,可能我們的GDP不再有雙位數的增長,但是在這裡面,我相信這一定是一個由科技驅動的新的生產力,這是騰籠換鳥的一個升級的過程。所謂水下收益,就是我們要扎得更深,不再是在地上能彎腰就可撿,一定要用專業和專注去挖掘別人未必能夠發現的機會,或者說通過我們的專業能夠去創造的這些價值。

老齡化疾病譜改變和創新力提升本土醫療投資仍然有機會

第一財經:再來談醫療投資,近年來,本土的醫療醫藥產業無論是競爭格局,還是一二級市場估值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您對這種變化如何來解讀?

張江:我覺得現在二級市場醫療板塊可能處於一個相對的低谷或者說接近低谷,對一級市場也有影響。現在一級市場很多的醫藥企業,或者是創新藥企它週期都比較長,現在融資也遇到一些困難。但是我覺得,整體來說一些大的需求和趨勢是不變的。第一個,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的醫療市場,特別是老齡化的趨勢下,不僅僅是帶來醫療需求的增加,同時整個疾病譜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預測到2030年,大家關注的疾病以及需要的治療方法跟現在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去做一些提前的佈局。

第二個就是中國的醫療創新能力現在是非常的強。當然這一部分我覺得也要感謝包括科創板、包括港股18A對於創新藥企的包容和支持。所以從幾個這方面來看,不僅是我們中國創新藥的跨境交易能力,以及在中國正在進行的創新藥的臨牀實驗,都是處於世界前列的。所以這也證明了,中國創新藥企的創新能力在增強。

第三,我們的保險支付能力也在提升,這裡麪包括醫保和商保。所以我覺得,大的趨勢和發展的需求是不變的。對於企業來講,在這個時代我覺得需要關注的,是一定要具備全球的競爭能力。不僅僅是在中國,它要有全球競爭能力,我相信很多企業現在也能達得到。另外對醫療器械公司來說,它可能同時要兼顧臨牀的價值、產品的設計以及商業化這三方面。現在這個時候,一級市場融資遇到一些暫時困難,那麼企業也要更加實際地管理它未來的現金流和開支。對於我們投資來說,我們還是比較關注它的創新能力,第二個它是不是真正能解決臨牀的一些需求。另外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國際化能力,特別是我們保險的支持和資源,能夠幫助到我們投資的醫療創新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

早投領投和復投長期陪伴並建立“雨林式”產業生態

第一財經:今年是江遠正好成立兩週年,從佈局上來看,截至目前你們已經投資了12家企業,江遠的核心投資邏輯是什麼?未來會怎麼去豐富和佈局投資組合?

張江:首先從行業來說,這12個公司裡可能醫療佔了大概70%,包括生物醫藥、器械,包括一些醫學材料公司。同時我們也投資了一些科技公司,從事能源材料和自動駕駛技術。我們投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要麼第一,要麼唯一。所以我們非常關注它的創新的差異化。我們投資的大多數企業,已經得到下一輪一流機構的後續投資。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機構的投資有一個特點,就是早投、領投和復投。所以我們的投資,基本上都是從天使輪到B輪的階段。對於優秀的企業,我們是連續地投資。基金特別預留了30%的資金,是用於我們已投項目未來的追投。因爲我們基金的週期比較長,是10+2年。所以在比較長的週期當中,我們願意陪伴企業成長,成爲它發展早期階段最重要的長期合作伙伴之一。我們認爲,唯有創新,才能破解內卷。所以包括我們的組織分工,包括我們的系統流程,包括我們的激勵和決策機制,以及我們跟產業巨頭和一些外部合作伙伴,其實都建立了一個深度合作的“共生雨林”的系統。

遴選出海能力強技術彎道超車和“長坡厚雪”的企業

第一財經:您剛纔也提到,每年會篩選一些好的細分領域,那麼這12家公司是分佈在哪些細分賽道呢?

張江:這裡面比如像我們投資的創新藥企業維泰瑞隆和安銳生物,這兩家在最近這一年裡面都在國際的交易和合作當中,獲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他們的創新產品得到很多跨國藥企的認可,包括一些交易和合作。

第二類是在早期階段,我們會關注一些由於科技創新帶來的彎道超車的機會。也就是說,它提供了遠超上一代的好技術或者好產品,有機會成爲未來的產業龍頭。比如像我們投資的光伏異質結電池上游材料公司睿衡新材料,以及包括像艾菲博光電這樣的公司,它們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它們都有一種全新的技術,或者遠超上一代的產品,有機會實現全球領先的水平。

第三類我們也會關注一些需求長存的產業,在這種“長坡厚雪”的優質產業裡面去找核心環節的創業公司。這裡面像中國領先的分佈式手術機器人瑞龍諾賦,還有包括醫學材料領域、國內細分產業領先龍頭匯悅妍都是屬於這種賽道的,它有一個非常長的需求。“長坡厚雪”意味着,企業本身做的產品處於一個核心環節,同時它又有非常好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技術門檻,這三類企業可能是我們最關注的。

未來,我們不僅僅是通過資本去支持這些公司,我們也會更加深入到產業和實業裡面去,希望以全球動力來助力我們中國的機遇,從而更好地助力產業、企業的成長,就像剛纔說的,成爲企業在早期發展階段當中最重要的長期合作伙伴。

江遠投資免責聲明:本文所載內容僅供專業投資者參考使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所載信息或所述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值班編輯: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