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俘墓碑、臺北孔廟文物等入列 北市一般古物再添14件

戰俘墓碑爲水泥製成,呈現具體而微的二戰歷史,反映戰俘在戰爭結束時的身分轉折。(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臺北孔廟「有教無類」匾反映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初期對儒家思想教化的傳承與重視。(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艋舺啓天宮鎮殿軟身媽祖神像,具有清末至日治時期的工藝特徵。(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臺北市立文獻館公告指定14案14件文物爲臺北市古物類文化資產,其中包含戰俘墓碑、臺北孔廟「有教無類」匾、艋舺啓天宮鎮殿軟身媽祖神像等,北市文獻館表示,戰俘墓碑呈現二戰歷史、軟身媽祖則具有清末至日治時期的工藝特徵,經公告後,臺北市指定一般古物累積至233案863件。

文獻館說明,戰俘墓碑於2022年4月由青年郭懷正在信義區福德街道路工程範圍的邊坡墓地裡發現,後由北市工務局新工處依法提出文資審議申請,經實勘及審議後,古物審議會表決以出席委員全票通過指定戰俘墓碑爲一般古物。

臺北市古物審議會指出,過去所知戰俘墓碑多爲簡陋木造,銘文資訊有限,本件戰俘墓碑爲水泥製成,上頭除了戰俘姓名、軍隊編號、軍銜、死亡日期,還刻有日軍總部所分配的戰俘號碼、該名戰俘曾隸屬的兵團及其信仰教派等資料,十分罕見,此墓碑呈現具體而微的二戰歷史,反映戰俘在戰爭結束時的身分轉折,可作爲臺灣歷史特殊戰爭經驗的見證。

文獻館也說,臺北孔廟跨越清代臺北府文廟、日治時期仕紳重新捐建及戰後官方入主管理等不同時期,藏有豐富儀禮文物,本次指定一般古物「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牌,最早可見於1931年《臺日畫報》照片上,其中牌位文字原爲「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戰後因應官方祭孔尊稱,修改爲「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木牌上方的龕首與兩側龕壁飾以多層鏤空技法雕成的九隻龍紋,紋飾佈局繁密、雕工細緻精湛,基座配置圍欄,藝術表現突出。

其中,「有教無類」匾是1950年臺北孔廟重建完成擴大舉行祭孔大典時,由總統蔣中正頒贈,匾額中央與同年頒予臺南孔廟的有教無類匾皆刻有國璽「榮典之璽」印文,反映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初期對儒家思想教化的傳承與重視;「創建臺北孔子廟碑」則是1959年設立,碑文紀錄臺北孔廟從清末至民國48年的變遷發展,各項人、事、時、地、物紀載完備,能反映地方重要人物與史事淵源。

文獻館說明,艋舺啓天宮媽祖又稱「料館媽祖」,見證艋舺曾作爲北臺灣軍工木料、樟腦出入港的歷史意義,指定的艋舺啓天宮鎮殿軟身媽祖神像,具有清末至日治時期的工藝特徵,啓天宮的開設也反映當地政經、社會與文化變遷。

文獻館表示,本次也通過指定私人收藏文物9案9件,包含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文物及清末福州匾額,表現明清牙雕工藝與清末福州木匾雕工漆藝的特色,經過公告後,臺北市指定一般古物累積至233案86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