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血檢傷表難辨識 花蓮設立全臺首支資訊化災難醫療隊

花蓮縣長徐榛蔚與花蓮慈濟醫院等花蓮縣資訊化災難醫療隊(iDMAT)合影。記者周佩怡/攝影

臺灣發生天災人禍時,仰賴災難醫療隊挺進災區搶救人命,但目前多以手寫紀錄病人身份與檢傷情形,若遇風吹雨淋,或沾染血跡、每人字跡不同,他人恐難辨識紙本資料,因此花蓮縣衛生局邀集縣內急救責任醫院、慈濟基金會後勤組成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今年更升級爲全臺首支資訊化團隊iDMAT,在0403大地震大展身手。運作模式獲得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及國發會政府服務獎,即將於年底接受表揚,未來更計劃導入國際資訊交換標準(FHIR),讓國外救難隊快速進入狀況。

2024年臺灣醫療科技展今日來到最後一天,花蓮慈濟醫院分享「iDMAT挺花蓮(TEAM HUALIEN)」經驗。花慈副院長兼AI中心主任吳彬安表示,花東災難頻傳,醫療人員間的聯繫至關重要,花蓮縣衛生局在2018年0206地震後,與縣內8家急救責任醫院組成花東首支DMAT,投入許多救災行動。

但花慈急診部醫師賴佩芳憑藉過去擔任急診部主任、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執行長的經驗,發現災難現場人力流動快速,且醫療隊需同時手工填寫資料、搶救傷患、接聽各界關心電話,數位無紙化或可減輕第一線人員工作負擔,故花慈瞭解災難醫療隊運作模式後,2023年與縣府合作成立資訊整合平臺,甚至今年完成測試不久,就在0403地震中展現實際成果。

賴姵芳說,啓用手機APP僅約10分鐘,只要以此掃描病人手環上的QR code,輸入病人資料,勾選相關處置,上傳雲端,讓第一線醫療隊專心搶救,待醫療站處置完畢,後端資料便已完成各級檢傷統計及傷患在各院分佈,以便災害應變中心同步獲知現況、調度資源,後送醫院提前做準備。

之所以選擇使用手機,賴姵芳解釋,災難停電停Wifi時,手機可多爭取時間,改運用個人網路,或在基地區域網路,把APP資料傳輸到筆電、共用雲端,相關人員不需電話諮詢,就可掌握最新進度;未來希望導入FHIR,讓國外救難隊快速加入救災。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平臺協助精準、迅速分流大量傷患,讓臺東縣慕名而來,與花慈簽署合作備忘錄,是花蓮縣災害防救醫療新里程碑。花慈院長林欣榮也表示,花蓮被先天環境磨練出許多軟硬體及智慧科技,期盼能借此變成更具韌性的地方。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賴佩芳過去曾是急診部主任、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執行長,擁有豐富災難醫療經驗。記者周佩怡/攝影

花蓮縣資訊化災難醫療隊(iDMAT)在臺灣醫療科技展上,模擬資訊化救災情形。記者周佩怡/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