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竝瑜》鑿井取水可行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水情嚴峻全臺水庫乾涸,經濟部王美花拋出科學園區可「鑿井取水」引發喧然大波。(洪舜進提供/吳建輝彰化傳真)

最近全臺遭逢50年來罕有的大旱社會各界無不期望政府能對旱象的緩解提出解方,超前部署。而經濟部長更在日前的抗旱會議中表示,同意新竹科學園區廠商可以評估自行鑿井取水,以解決水資源需求的燃眉之急。然而,鑿井取水就一定取得到水嗎?而鑿井取水,除了地層下陷的可能外,可不可能引起其他不可逆的災害?

筆者過去10多年參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對於全臺的地下水蘊藏及地質調查工作,事實上新竹地區並未被列入具有重大地下水蘊藏之地區。這是因爲在過去的地質鑽井資料顯示,新竹地區特別是科學園區一帶,具有較好的地下水通透特性階地礫石層,層厚大約只有20到30公尺,在這礫石地層下則爲透水性差的更新世砂岩或泥砂岩層。然而園區一帶地下水面的深度也僅約爲20到30公尺左右。換言之,在難透水的地層面上,地下水層的高度僅有約數米不到,因此恐怕並不具支持大規模抽水的蘊藏量。

而新竹地區具有較佳蘊藏的區域,是沿頭前溪及鳳山溪一帶河谷地,由於在冰河期時因海水面下降,累積大量數萬年以來的礫石沖積物,這些古河道礫石層,因爲地質構造影響,在部分河谷地區層厚可達50公尺以上,加上區域局部地下水流向是朝向頭前溪集中,也因此水利署過去數年在頭前溪建置多口抗旱水井。然而由於地下水層是互相連通的,因此在科學園區應急抽水,或許因爲地質關係,並不會造成明顯的地層下陷,但卻可能會如同在上游圍堰取水,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下游水資源的短少,必須經過謹慎評估,否則也會造成其他抗旱水井取不到水的窘境

另外,臺灣西部地區的地下淡水向西流臺灣海峽底下地層,部分較淺的地層在海岸帶露出,地下水補註入海水產生微妙的海岸生態平衡。而若在頭前溪河谷因應急在淺層超量抽水,也可能引起海岸地帶的海水入侵,而海水入侵造成地層與土壤鹽化,回覆期往往需要數年至數十年之久,若是造成海岸地帶海淡水生態平衡的破壞,更需數百年時間才能回到原點,因此恐怕也必須在水資源開發計劃上加以考量

就整體臺灣地區而言,具有較佳地下水儲存潛能的區域有限,例如以厚層礫石爲主的臺中盆地、名間─竹山盆地,東部花東縱谷以及屏東平原的荖濃─隘寮溪沖積扇頂部分區域,在目前因爲環保聲浪而難以興建地面水庫的社會氛圍下,這些區域成爲地下水庫的最佳地區。 地下水庫的概念是在豐水期間,把地面過多的水導入地下深層的儲藏地層中,然後在枯水時抽出與地面水資源調配應急運用。但爲了避免地層下陷、影響農業灌溉與生態環境,一般作法爲淺補深抽,在淺部利用河道攔堰、水塘、農田蓄水增加地下水補註,另外鑿設深井,從深部抽取使用。

然而地下水庫的操作管理,需要對於地下地層的水文特性有相當的瞭解,可惜的是,過去政府及科研界對於基礎的地下調查工作並不十分重視,由於很難搭上創新、智慧的科研潮流快速發表論文,我們對於地下的基礎水文地質資料非常有限,也因此各級長官決策所依據的,往往是來自於已經建置完成的老舊資料庫,有限的調查資料所「推測」的結果。而開發單位也往往以最有利的樂觀推測數據做出相關的開發建議,結果卻產生後續國家社會與民衆難以承受的環境與經濟衝擊。

我們希望政府及科研決策者,在推動智慧創新研究之餘,也應回過頭來重視國土基本調查,利用各種最新的科學方法加以調查與進行客觀資料分析,建立更完善的國土資料庫,也讓所有的決策能回到科學的數據說話,而非僅依有限的老舊資料「推測」數據,卻做爲可能的開發利用決策依據。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臺灣地下水資源暨水文地質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