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中國家庭長期面臨低工資問題,工資與GDP名義增長不掛鉤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3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6月19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製造復甦 惟實勵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文科一級教授張軍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正處在舊經濟模式和新經濟模式之間的摩擦和張力時期,需儘快通過推動舊模式的轉型和改革,轉向新經濟模式,改革的關鍵在於政策制定中需要把家庭部門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他指出,中國的家庭長期以來面臨低工資問題,工資與GDP名義增長不掛鉤,同時政府對家庭的支出很少,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過低,未來政府開支中用於家庭的比例必須要大幅度提升。
張軍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至2008年這段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帶有東亞模式的特徵,但也有自己的獨特性。主要是通過發展外循環,也就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來帶動內循環,快速實現工業化和經濟追趕。特別是通過合資企業的方式,把兩個循環相互融合與交叉起來,通過外循環參與全球的生產鏈,不斷提升內循環的能力,推動了本土的供應鏈發展,也在總體上持續升級了製造能力、裝備水平和研發能力。
進入90年代中之後,在推行這個雙循環戰略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逐漸演變爲推行經濟追趕戰略的主體,政府爲驅動經濟增長,進行了大規模公共資本支出,依靠土地批租獲得融資來源,這種模式在2008年之後因爲推行擴內需政策變得更加突出。但實際上到了2010年左右,一些核心數據表明,這個模式的效力開始顯著衰減。中國希望實現經濟模式的轉型,但我們發現過去10年,我們一直在新舊兩個經濟模式中糾結和搖擺。
張軍指出,模式轉型是東亞經濟成功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但也並非那些經濟體都能實現成功轉型。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很成功,但到80年代也基本告一段落,80年代中期,很多韓國大企業裡的工人發起罷工,原因在於工資太低。爲解決勞資糾紛問題,韓國開始引入工資增長的指數化,與GDP名義增長率建立關聯。這是韓國告別追趕模式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爲新模式需要重視家庭的收入和消費增長的政策,確保消費增長跟經濟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張軍表示,中國經濟學界的討論存在一個巨大的盲點,即所有的討論都是在討論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沒有人討論家庭,幾乎沒有人討論工資問題。即便討論企業的技術進步,也沒有研究企業的技術進步如何與勞動共享回報的問題。實際上,中國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關於工資決定機制的有效的政策框架,勞資之間的協商談判機制也形同虛設。中國需要有合理的工資形成機制,以便更好地與GDP增長同步,是未來經濟新模式的重要特徵。
張軍表示,我們應當反思爲何出現當下消費能力弱化的問題,即便遇到疫情衝擊,所有的救助政策都提供給了企業,與家庭沒有關係,整個中央與地方兩級政府的預算支出結構中,也少有面向家庭的補貼和福利支出的項目。
他指出,中國的家庭長期以來面臨低工資問題,工資與GDP名義增長並不掛鉤,同時政府對家庭的支出很少,除了基本社保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合理水平的福利項目,從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政府開支中用於家庭支出的比例必須要大幅度提升。
張軍表示,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從更平衡的角度來考慮經濟發展政策,以應對逐步放棄追趕模式而走向後追趕時代的需要,我們應當儘快設計和執行經濟再平衡的改革,向新的經濟模式轉型,而非在兩個模式之間搖擺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