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坊文化鄉土釆風營 研習走讀活動歡迎參加

南市北坊文化鄉土釆風營」,歡迎r民衆共同來作鎮北坊導覽解說代言人,及文史推銷專家。(圖/興濟宮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臺南市「鎮北坊文化鄉土釆風營」,由臺南市解說員職業工會主辦,與臺南市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合辦及臺南市許至椿議員服務處協辦,9月30日將分爲室內課程室外實地走讀兩部分,展開釆風營研習活動,後續10、11、12月份的第4周星期六及星期日,則辦理『釆風營走讀』活動,祈望讓更多關心及愛護府城的民衆、及解說員參與學習,共同來作鎮北坊導覽解說代言人及文史推銷專家。

臺南市鎮北坊有許多古老街道地名,如:小媽祖水仔尾總爺街、大銃街、豆仔市市仔頭鴨母寮街、糖間內、烏鬼井、山埔頭、寮內等,蘊藏着許多有趣的巷弄傳奇歷史典故。釆風營活動計劃執行長黃景老師表示,荷據時期全臺第一條縱貫公路,在府城鎮北坊的區域內,合理的推判,很可能就是現今的北區自強街(原稱大銃街)和中西區新美街(原稱米街)。

由於現今的忠義路、民族路在當時禾寮港據點,有漢人的大聚落。因此,基於安全防衛的考量貿易輸出很可能走早期靠海岸線的大銃街、米街。清代走這一條『臺17線』出小北門,更是當時臺灣南北交通要衝、農產品交易要站~豆仔市。所以,歡迎市民來參與本次「鎮北坊文化鄉土釆風營研習.走讀活動」,瞭解府城最典型、有古蹟味道的巷弄文化及傳奇故事

資深導覽老師邱明賢表示,本次走讀的區域,包含有府城北側的城牆,帶領參與活動的各界人士從小北門進城,走訪俗稱豆仔市的地方神農殿、臺南古老的烏鬼井、從大銃街走到水仔尾、沿着已成爲巷弄的舊德慶溪港道走到鴨母寮文化亭,並參拜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與三老爺宮。此次活動有城牆與港道記憶,值得大家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