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治療偏頭痛 國際頂尖雜誌研究證實有效

▲臺南市新樓醫院中醫科黃書沄醫師表示,國際醫療界非常有名的頂尖雜誌論文報告指出,比起原有的頭痛預防性給藥,鍼灸對於減少偏頭痛頻率效果更佳。(圖/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偏頭痛是國人常見的毛病,甚至有人從小就發病,從此頭痛「常相左右」,造成無窮困擾,新樓醫院中醫科鍼灸治療領域頗有心得的黃書沄醫師表示,國際醫療界非常有名的頂尖雜誌Cochrane review論文報告指出,比起原有的偏頭痛預防性給藥,鍼灸對於減少偏頭痛頻率的效果更佳。

黃書沄醫師說,若以簡化的方式說明,中醫對於偏頭痛的病症治療可分爲兩類,「氣虛型」及「氣滯型」:氣虛型偏頭痛,因爲病人本身體質虛弱的關係,所以須用「補法」治療,例如施以「人蔘養榮湯」可補氣安神,甚至有頭髮回春轉黑的效果。而氣滯型頭痛,又稱「實證」體質不虛,肝經膽經不通,因肝膽經走向經過頭的顛頂顳側,氣滯不通則痛。治療可以「疏肝理氣」,例如使用「小柴胡湯」等,平常保養可飲用玫瑰茶、佛手柑茶,佐以呼吸調息法,並鼓勵規律運動,皆能協助緩解頭痛。

以上兩種症型皆可輔以鍼灸治療,改善經脈「氣」的流通,以達成減痛解痛的效果。有趣的病例是一位經商有成的女士原本是來減肥的,某次看診時表示正在頭痛,經黃醫師鍼灸後當場立刻止痛了,但回去後又開始頭痛,經建議改成規律每週三次鍼灸配合科學中藥治療,原本天天頭痛的狀況,在兩週療程後已減爲一週發作兩、三次,再繼續治療兩週,病情控制更佳,已經完全不必吃止痛藥了。

黃書沄說明,偏頭痛的患者發作時會感到非常尖銳難受的疼痛,目前科學沒有辦法明確解釋成因,但在中醫診療仍可利用辨證論治方式對症下藥。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可歸咎於「肝氣鬱結」,也就是「壓力」、「疲勞」容易得到偏頭痛。爲何精神壓力稱爲「肝鬱」,則是根據中醫髒象理論指導,肝爲「罷極之本」,罷讀音爲疲,古文中即是疲累的意思

當壓力疲勞過度時,我們的交感神經處在「作戰」狀態,而引起全身一系列的症狀,如:頭痛、口乾舌燥、腸胃痙攣、嘔吐、胸悶、冒冷汗等等,而這些症狀與古籍中「肝鬱」的描述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可以應用「疏肝理氣」的方式處理。

鍼灸治療的特色副作用少、風險低,對於人體健康能起到促進的作用,臨牀上黃醫師有許多成功案例,又有國際期刊研究證實,對於偏頭痛的患者實爲福音機會,可作爲選擇治療方式時的參考。黃書沄中醫師提醒,除了規律鍼灸與中藥治療外,仍須配合良好的生活與運動習慣,才能達到較全面且長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