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A股的“終極大招”,會出現嗎?

文 | 付一夫

最近一段時間,A股的表現可謂慘不忍睹:上證指數時隔一年後再次跌破3000點,甚至一度逼近2900點,深證成指已經跌破9500點的關口,創業板指亦是跌破1900點;而在國慶假期過後,市場大多數日子裡幾乎每天都是“近4000家待漲”的狀態。如此行情,着實令廣大投資者叫苦不迭。

在此背景下,市場關於平準基金的議論一再升溫,各方似乎都在苦苦期盼平準基金的到來,彷彿是在呼喚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對於不少人來說,平準基金可能稍顯神秘,有人可能只是聽過其名號,卻並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或者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在本文中,我們就來對平準基金做一番梳理。

平準基金,又稱干預基金或穩定基金,一般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以法定的方式所設立的基金,用來穩定市場。股市中的平準基金,就是專門爲了穩定股市運行而設立的基金,具體而言,當股市出現非理性的劇烈波動時,上市公司股價已不能客觀反映其內在價值,此時通過這筆基金來進行逆大盤指數方向的操作,熨平股市的劇烈波動來穩定市場。比如,當股市出現非理性暴跌時,採用平準基金有針對性地進行買入,可以起到爲股市託底並促使其止跌向上的作用,從而保護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

不同於一般的基金,平準基金具有三大特點:

第一,平準基金是非盈利性的基金。一般的基金都是以投資者獲取最大收益爲目的,股市平準基金則不然,其設立更多是爲了維護股市的穩定,甚至可能認爲是處理市場危機的一種手段,因此對平準基金效果的重要評價標準在於是否有效穩定了股市,而不是收益幾何。

第二,平準基金屬於政策性基金。平準基金的建立、運行、管理以及評估的全過程都或多或少受到政策的影響,或者直接接受政府的指示,可以說這是政府對股市實施調控的一種方式。也正因如此,股市平準基金無論是在資金籌措還是在政策引導方面都具備極大優勢。

第三,平準基金的規模往往很大。由於股市平準基金設立的目的是平抑非理性劇烈波動並穩定市場,因此勢必需要足夠多的資金,如果資金量不夠,那麼即便平準基金運用策略得當,想要扭轉市場的走勢也是極不容易,自然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

放眼全球,使用平準基金的成功案例當屬日本和我國的香港,這裡分別簡單做個覆盤。

先說日本。

日本的平準基金設立時間相對較早,歷史上下場救市次數也較多,甚至出現過央行直接注資的動作,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次:

(1)1963年至1965年間,受外部環境影響,大量日本投資信託基金解約,對日本股市造成了劇烈衝擊,1963年末日經225指數自年內高點足足下跌了26%。爲了救市,日本政府召集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商議對策,並於1964年1月設立日本共同證券基金,由14家銀行與4家券商出資,向日本股市注入1900億日元,用以購買超跌的指數成分股。到了1965年1月,日本政府再次追加3200億日元買入成分股以外的股票以穩定局面。終於,日經225指數在1965年三季度開始止跌回升。

(2)1995年,經歷了此前的房地產泡沫和神戶大地震災害衝擊,日經225指數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下跌了近5000點。於是在當年6月,日本政府組織銀行業成立股市安定基金,投入資金規模約2萬億日元,隨後日本股市一路上漲,日經225指數年內基本抹平了上半年的跌幅。

(3)2010年,經歷了全球金融海嘯的席捲之後,日本政府爲了救市,採取了更加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讓央行親自下場購買ETF和股票,投資資金規模達1萬億日元,股市流動性大大提升。2012年新一任央行行長上任後,入市力度進一步加大,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時,日本央行購買量創下歷史高位,僅2020年4月一個月就買入了近1.5萬億日元ETF。正因爲央行的長期干預,日本股市才能在2012年走出底部後持續上漲了10年之久,期間最大漲幅甚至逼近300%。

再說香港。

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正值東南亞金融危機,在國際投機資本的衝擊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貨幣匯率紛紛失守,隨後以索羅斯爲首的國際炒客將目光瞄準了港幣,企圖通過集中拋售港幣、待其貶值後再以低價購回的方式從中套利,一場“匯率保衛戰”由此正式打響,港幣利率在短期內快速走高,但也給港股市場的股價施加了壓力,恐慌性拋售不斷導致股價持續下跌。國際炒客敏銳地發現了香港匯率機制中的這一弱點後,發動了香港匯率和股市的“立體式”攻擊,同時賣空港幣和港股股票,而恆生指數於1998年8月13日跌至谷底。

在此背景下,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首次動用外匯基金,大舉買入匯豐、香港電訊等大盤成分股,暫時止住了港股的跌勢。此後的半個月時間裡,國際炒家和中國香港政府開展了激烈的正面交鋒,有資料顯示,香港政府共斥資1181億港元買入33只藍籌股,最終成功抵禦住了國際炒家的攻勢,贏得了這場“匯率保衛戰”,資本市場也得到了穩定。後來,香港財政司註冊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救市過程中購買的股票。到了2002年,香港政府收回了動用的全部外匯基金,並通過盈富基金將其持有的股票轉入投資者手中。

除了日本和中國香港,韓國、美國等國家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救市效果方面整體上均取得了較爲理想的成績。

不過也有相對沒那麼成功的案例,比如我國臺灣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曾數次採用平準基金來穩定股市,但大多都是僅在短期內擡升股指,並未能根本性扭轉檯灣省股市的頹勢。究其原因,臺灣省對於平準基金的使用並不完全是爲了穩定股市,很多時候還帶有一些政治色彩,即政府部門常在局勢不穩定時出手救市,繼而因“動機不純”而造成效果打折;此外,臺灣省當局對於平準基金入市的時機把握不夠準確,市場尚未出現大量拋售時就早早進入,並且對於平準基金的運營不力,造成平準基金發揮的效果較爲有限。

結合平準基金的特點以及既有實踐經驗,其中有幾個關鍵點是值得注意的:

一來,並非平準基金入市就能收穫立竿見影的效果,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平準基金的進場雖然有助於股市減緩並結束下跌的頹勢,但想要讓市場反轉向上,往往仍需要一段時間的消化,就像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從第一次平準基金入市算起,足足用了一年半纔將日本股市從“跌跌不休”的泥濘中拉出來並掉頭向上。當然,具體需要多長時間的消化,要結合市場所處的大環境來綜合判斷,如果大環境過於惡劣,可能要耗時更久一些。

二來,平準基金設立之後,如何把握好入市的時機和節奏至關重要,結合既有經驗,應該在股市陷入非理性大跌、資金外流嚴重、其他常規政策效果都較爲有限的背景下出手方爲上策,同時如何運營平準基金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來,一旦遇上極端情況,平準基金的使用甚至需要不計代價、不惜規模,並且要速戰速決,就像1997年香港的“匯率保衛戰”,已屬於明牌的金融戰,面對這種局勢,倘若稍有猶豫和顧慮,便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後果亦是不堪設想。

通過上述介紹,相信各位已經對於平準基金有了更爲深入的認識。那麼我國的平準基金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問世呢?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