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河豚宴品種就是牠! 食藥署:兩片就致死

月尾兔頭魨。(食藥署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食藥署鑑定發現,這隻河豚品種爲「月尾兔頭魨」,臺灣四周海域都有,內臟、皮膚、肌肉皆有毒,毒性極強。在死者食用的生魚片中,檢出134.30 ppm毒素,每片魚肉約有10g,換算起來每片毒素1.34ppm,兩片就達致死劑量。(林周義攝)

南投上月一名廚師獲友人致贈河豚,自行宰殺後邀請鄰居一同食用,釀成廚師死亡、8人受傷的悲劇。食藥署鑑定發現,這隻河豚品種爲「月尾兔頭魨」,臺灣四周海域都有,內臟、皮膚、肌肉皆有毒,毒性極強。在死者食用的生魚片中,檢出134.30 ppm毒素,每片魚肉約有10g,換算起來每片毒素1.34ppm,兩片就達致死劑量。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這場致命河豚宴,爲國內近10年來第4起中毒案件,其中2014年1件、2020年2件、今年1間。4案合計17人就醫,1人死亡。即便是推動河豚處理證照的日本,據東京都保健醫藥局統計,10年以來,也有180起中毒事件,高達246人中毒,其中5人死亡,仍有民衆擅自捕撈、料理的行爲。

針對國內致死事件,食藥署國家實驗室接獲南投縣政府提供的3件檢體後,立即進行DNA物種鑑別與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分析。DNA物種鑑別結果發現,3件檢體皆屬「月尾兔頭魨(Lagocephalus lunaris)」。

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泰源指出,「月尾兔頭魨」又稱作月腹刺魨、栗色河魨、毒鯖河魨等,屬四齒魨科,主要分佈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區,臺灣的四周海域均能見其蹤跡。「月尾兔頭魨」體長可達50公分,背面及腹面均佈滿小棘,尾鰭後緣呈新月形,內臟、皮膚及肌肉皆含河豚毒素,毒性極強,與其他河豚難以分辨。

在死者食用的生魚片中,食藥署共檢出134.30 ppm毒素,魚肉湯的熟肉與湯則分別檢出33.48ppm、31.86ppm。根據日本的標準,河豚毒素致死量爲2ppm,歐洲標準則是1~2ppm。由於生魚片每片魚肉約有10g,換算下來,只要吃下2片就達致死劑量。

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說,河豚毒素是神經毒素,即便加熱也無法破壞,中毒的症狀包括麻、嘔吐、暈眩等,甚至會造成呼吸衰竭、死亡,中毒後必須儘速送醫,保留檢體供檢驗。河豚可說是「人間最接近天堂的食物」,即便陳泰源是專家,也會擔心「上天堂」而從沒嘗試過。食藥署提醒民衆別吃河豚,勿因追求美味或嚐鮮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

根據《食安法》規定,有毒的食品都禁止販賣、製造、儲存、運送,作爲贈品送出也不行,若有這樣的情節,可開罰6萬~2億元。若爲餐飲業者,情節重大,可命其停業、廢止商業登記。出現人員傷亡時,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8000萬元以下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