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全產業變革:從“跟跑”向“領跑”跨越

文 劉建麗

作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生產方式,智能製造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已成爲製造業變革的發展趨勢,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稱,與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相比,我我國智能製造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支撐下加速發展,顯示出跨越式追趕的良好態勢。一方面,以需求爲牽引,引領集成技術創新,攻克智能製造關鍵技術在複雜工藝應用中的現實難題。另一方面,改善供給側市場生態,在工控系統、工業機器人、MES等智能製造關鍵裝備和工業軟件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市場份額的重大突破。

面對全球貿易格局不穩定和產業鏈斷裂的突發情況,我國智能製造產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過程中涌現出新材料、新技術等新型發展模式,工業互聯網取得實質性進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訂產能合作協議,中國製造走出國門邁出了關鍵一步,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重要位置。

《報告》表示,作爲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41個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智能製造具有堅實的製造基礎。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能製造產業發展仍“大而不強”,體現爲研發技術、產品生產和品牌營銷的“高端產業低端化”與後發追趕模仿的“高價值產品同質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智能製造高質量發展成爲大國博弈和全球價值體系重構的焦點。如何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中抓住時代機遇,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舉措。基於此,應堅持“市場主導、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系統推進”的基本原則,立足製造本質,聚焦製造特徵,從關鍵核心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數字化轉型、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政策支持和提升產業鏈韌性來回答我國智能製造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問。

《報告》建議,一是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國產替代。聚焦高端裝備、高端材料、高端機牀、科學儀器和核心基礎件等智能製造產業,瞄準基礎研究,舉全國和全產業之力攻關底層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突破一批關鍵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力爭在具有非對稱競爭優勢環節和關鍵核心技術上率先突破,隨後藉助外溢效應,推動智能製造全產業變革。採取“單點突破+集成攻關”的推進思路,單點突破智能製造產業的“卡脖子”技術,深耕細分場景進行突破性創新,重構核心技術國產替代路徑,把握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和共享的控制權,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同時,集成攻關涉及全產業鏈基礎原理的共性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模式實現上下游同頻共振,利用雲計算和邊緣計算技術,實現硬件設備和工業軟件的協同技術突破,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上游高端供給和下游有效需求的精準匹配,實現各個環節的實時決策和資源高效配置。

二是加快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建設。按照標準體系動態更新機制,成立“5G+”工業互聯網融合研發中心、聯合創新中心、開放實驗室等創新聯合體,加快建設立足智能製造產業實踐、先進適用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一方面,以價值提升爲目標導向,識別多方利益相關者“建平臺、用平臺、管平臺”的需求和痛點,推進工業互聯網的網絡互聯互通工程,加強IT與OT網絡深度融合,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另一方面,牽頭機構制定適用於各自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標準,從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標準體系結構、標準體系框架等展開,開發基於開放標準的平臺和協議,鼓勵“中國標準走出去”,以便不同廠商設備和系統可以相互通信和集成,打通“數據壁壘”,破解“信息孤島”。

三是打造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樣板。傳統制造業各個細分行業差距較大,從行業屬性來看,處於產業鏈不同層次的企業差別較明顯,需要企業紮紮實實做好“數字化補課”,從技術、業務、數字思維、戰略“一盤棋”、商業模式等向領先者看齊,構築後來者優勢,形成基於不同類型製造業、產業鏈不同層次的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示範樣板。採取“軟硬結合、內外兼修”轉型戰略,軟件層面聚焦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促進三鏈協同和資源整合,硬件層面使用具備數採能力的邊緣計算設備,釋放海量數據的價值效應,以企業核心能力構建打破專業壁壘,以產業鏈生態搭建破除技術桎梏,打通製造業務環節的價值鏈,構建生態發展模式。

四是建立適應智能製造與未來產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一要從組織層面構建數字人才崗位序列和完善考覈激勵制度,設置靈活的崗位體系和績效考覈機制,對數字人才進行系統性規劃,建立數字人才的培養和賦能體系,擴寬企業外部知識獲取渠道,加強內部知識沉澱和共建共享,對員工的創新性活動進行賦能。其二要打通專業職業晉升通道,健全智能製造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的長效培養機制,提高智能製造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三要採取“兩條腿走路”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對傳統技能人才進行培訓,提高專業技術和跨學科複合能力,挖掘具有培養潛力的員工進行重點培養;另一方面,構建聯合開發機制,挖掘“天才少年”和“高精尖人才”,採取投資而非管理的思路,給予其創新環境和空間,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突破。

五是完善智能製造政策體系強化“打靶效應”。釐清政策支持與智能製造產業轉型發展的辯證關係,強化支持力度,拓寬支持幅度,細化支持方式,把握政策指引中的確定性機會。搭建輻射“政產學研金”政策體系,建立智能製造示範項目和示範區,強化戰略引領機制,加速技術創新應用於實踐,同時確保智能製造政策體系內各項政策的協同配套,避免政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確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六是提升智能製造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開展智能製造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做好智能製造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的必修課,以更強的智能製造產業鏈嵌入全球價值分工體系。其一,推動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補短板”和“鏈長板”齊頭並進,破解“結構性風險”。其二,增強從“0”到“1”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培育,破除“斷鏈風險”。其三,系統創新性模式變革打造敏捷柔性的智能 製造產業鏈生態,解決“系統性風險”。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