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體周圍疾病 是人工植牙殺手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牙周病科醫師劉昱菁指出人工植牙定期清潔維護,預防勝於治療。(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對於缺牙病人,人工植牙已成爲牙醫師在訂立重建治療上不可或缺的選項之一,多數人誤認爲置入人工牙根和裝上假牙贗復體後,金屬的牙根不會蛀牙,便永無後顧之憂,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周病科醫師劉昱菁指出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人工植牙和自然牙一樣需定期清潔維護,如同新車需定期進廠保養和更換零件。

劉昱菁醫師說,若長期清潔維護不當導致植牙周圍細菌附着和增生,亦會如同自然牙一樣,形成植牙的牙周病,導致植體周圍牙齦發炎或是齒槽地基流失,稱爲植體周圍疾病(peri-implant disease)。植體周圍通常遇到的問題有周圍牙齦紅腫、流血、化膿、植體動搖、甚至X光片上呈現植體周圍骨頭流失等。

植體周圍疾病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植牙周圍初期的牙齦發炎稱爲「植體周圍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這類別的治療較簡單,把植體周圍加強口腔清潔,大部分的植體周圍軟組織發炎大多可以改善。第二類則是植體慢性發炎已經破壞到骨頭,稱爲「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這類型的治療,相較於植體周圍黏膜炎,更加地複雜,嚴重時更可能需要將人工植體整個移除。

造成植體周圍疾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性因素還是細菌,例如牙周病厭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屬和消化鏈球菌屬。此外,具有牙周病病史、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抽菸、植體周圍角化黏膜不足、製作不適當的贗復物、咬合過重及假牙黏着後殘留的黏着劑(residual cement)等,都是可能造成植體周圍疾病的危險因子

劉昱菁醫師指出,對於植體周圍疾病的治療,主要在移除致病因子來恢復周圍組織的健康,必要時須進行手術以重建原有的周圍組織,然而破壞的程度不同,治療的方式亦有所不同。目前對於植體周圍疾病的治療在臨牀上已有成功案例,治療方式可分爲非手術性治療與手術性治療兩項:一、在非手術性治療方面有下列幾種方式:機械式清創殺菌治療、抗生素治療和雷射治療。機械式清創包含了教導病人使用牙刷牙間刷和牙線徹底將附著於植體周圍的食物殘渣和細菌清除,此外牙醫師也會利用專業超音波洗牙機器和牙周刮刀將植體表面結石牙菌斑去除,常常可以明顯改善植牙周圍紅腫、發炎的情形

殺菌治療是以含0.2%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簡稱CHX)的漱口水沖洗植體周圍降低牙齦發炎的情況。抗生素治療則是使用於有化膿的情形。對於侷限在軟組織的植體周圍黏膜炎,非手術性治療幾乎都可解決。然而治療後1至2個月,如果發炎情形一直沒有獲得良好的改善,這時就需考慮進入手術治療。

二、在手術性治療方面與牙周手術治療方式非常相似,目的是徹底移除感染源,並重建一個乾淨的環境,包括植體周圍清創、植體表面去除感染源、植體周圍引導骨再生手術及植體周圍骨修整手術。植牙周圍經過手術翻瓣清潔後,可透過噴砂將植體表面消毒去除大部分的細菌,再放置骨粉和再生膜重建植體周圍的骨頭。

然而植體表面有許多螺紋,要清潔到完全乾淨困難度比較高,可適度地去除植體表面螺紋達到一個光滑面來減少細菌堆積。一旦植體周圍炎的周遭骨破壞嚴重,無法或不易手術重建及植體的位置不適當或植體周圍炎反覆發生,此時移除植體,亦是治療的選項之一。

劉昱菁醫師表示如何避免植體周圍疾病呢?簡單說來,預防更勝於治療!提供幾項建議:植牙前先治療牙周病–如果牙周病沒有徹底的治療,這些造成發炎的牙周病菌就有可能導致植體周圍發炎。保持良好口腔衛生–植牙周圍的清潔和自然牙一樣,並不會比較複雜。長期清潔不當得到植體周圍炎的風險較高。定期回診追蹤–定期3到6個月回診由牙醫師專業檢查和清潔,可以早期發現植牙周圍發炎的情況,也能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