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紮展赴法 變浪漫象徵

臺灣紙紮工藝傳遞的祭祀文化法國人視爲「浪漫」。(高美館提供)

農曆鬼月,華人普渡習俗展現了對衆生仁厚慈悲精神,而臺灣慎終追遠的祭祀禮儀與當代糊紙工藝,近日在法國成爲「浪漫」的象徵,由高雄市美術館(高美館)執行製作,於法國國家布朗利博物館展出的《極樂天堂》紙紮展,今日獲巴黎最具知名度藝文指南「Sortir a Paris」選爲今夏巴黎十大必看展覽,赴法展品亦獲該博物館永久典藏

一如凱布朗利博物館此次爲《極樂天堂》策展朱利安盧梭,認爲臺灣的紙紮傳統在工藝之外,有着文化底蘊人情妙趣,已傳承120年,「新興糊紙文化」的第四代傳人張宛瑩便分享指出,2016年團隊曾受邀參與巴黎工藝設計師周,此次《極樂天堂》開展時,便有觀衆表示是上次看過後印象深刻,這次特別再來看這些臺灣來的紙紮工藝。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也指出,今夏「Sortir a Paris」所選出的十大必看展覽,「其中有梵谷,有瑪麗蓮夢露!在光譜如此大的諸多展覽中,很感動來自臺灣的紙紮也同列其中。」更振奮的是,凱布朗利博物館也驚豔於「如此小預算的展,卻帶來如此大回響」而決定將此展作品永久收藏。

儘管未必理解臺灣祭儀和精神,但對法國人來說,把東西做得極像、極美,最後卻是要燒掉,是一種浪漫。「Skea天堂紙紮」的設計師韓小皮也表示,其實臺灣社會現在對宗教、祭儀的想法多元,團隊不只着眼於宗教,而是出於愛,希望藉紙紮安慰往生者及在世親人。《極樂天堂》展場入口便是紙紮靈厝,但年輕的策展人朱利安.盧梭舍金童玉女接引,而在靈厝旁放上一架飛機,也意味「引路」的與時俱進。

李玉玲指出,凱布朗利博物館主要收藏亞、非、美洲大洋洲文物,實是法國在殖民帝國主義時在全球取得的文化資產,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曾蔚爲珍稀,如今博物館面對轉型,也面對過去帝國主義掠奪的歷史,將這些文化財共享出來之外,也思考着如何產生最大的當代效應,因此可見《極樂天堂》這樣的展納入此博物館的光譜中。

接下來高美館與凱布朗利博物館將共同推出的《刺青-身之印》特展,也是從全球性人類身體圖樣的連結脈絡,看當代的刺青藝術,並可將臺灣的刺青藝術如楊金祥的作品,一同納入接下來的巡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