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20狂騷年代」!在三合院裡邊洗頭邊聽大稻埕故事

▲今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從10月1日至10月31日開展。(資料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記者彭懷玉臺北報導

過去作爲重要貿易港口的大稻埕,如今對你而言有什麼想像?在各式文青小店和咖啡廳老店進駐下,醞釀出與百年前最接近的繁華,「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今年邁向第5年,除了10月20日的重頭戲「1920變裝遊行」,還包含10檔展覽、11 檔售票節目以及超過20場的講座工作坊市集、駐埕計劃等,從10月1日至10月31日閃耀大稻埕街區

▲除了10月20日的重頭戲「1920變裝遊行」,還包含10 檔展覽、11 檔售票節目以及超過 20 場的講座和工作坊、市集、駐埕計劃等。(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街區邀請來自泰國越南奧地利、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地創作者,四大核心活動訂爲「時空劇場-1920變裝遊行」、「主題節目」、「齊聚街區」、「藝術節系列講座」,今年由「思劇場」、「卅原創藝術」和「地衣荒物」三個街區單位共同策劃,不同的節目調性,激盪出創意火花,爲藝術節帶來新面貌

▲今年由「思劇場」、「卅原創藝術」和「地衣荒物」三個街區單位共同策劃,不同的節目調性,激盪出創意火花。(圖/記者彭懷玉攝)

長期作爲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基地的「思劇場」,此次由高翊愷代表策展,延續藝術節的實驗性格,帶來藝術團隊三明治工所創作的裝置作品《春風得意》,藉由互動裝置,讓民衆搖下一片葉子就能與1920年代的大稻埕相遇。

▲《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會在二進、三進式的宅院中庭進行「洗頭儀式」,一邊被洗頭一邊聽着大稻埕故事。(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此外,大稻埕社區劇場《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則是藝術家張剛華延續近年「參與式展演」計劃,藉洗頭這件較親密的消費行爲體驗,重新認識日常行爲在當代文化地方社羣與個人之中隱含的現象與故事文本。主辦單位表示,此體驗僅限額五名,會在二進、三進式的宅院中庭進行「洗頭儀式」,一邊被洗頭一邊聽着大稻埕故事,或着選擇做個旁觀者加入,是個相當特別的體驗。

▲2019大稻埕藝術節以狂騷爲題,吸引各方街區激發創意、共同響應。(圖/記者彭懷玉攝)

新興團隊「卅原創藝術」由黃俐瑋張紹承創立,熟悉偶戲和物件劇場的兩人,其實早已深耕大稻埕多年,此次策畫三檔表演,希望讓大稻埕重返「戲窟」的美稱,同時,也探討偶戲的各種可能。

▲《流體光場油水投影+自由書寫+當代肢體。(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向來擅以臺灣本土元素創造獨特生活風格的「地衣荒物」,主理謝欣翰聚焦「布」與「紙」兩樣元素,分別與「步野設計」及「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作推出《質地有生 |布纖維選擇展》、《行山 |紙纖維裝置展》特展

另外,謝欣翰(白油)將與舞者蔡青霖平底鍋)和自由書寫者吳季禎(今晚我是手)共同編創沈浸式劇場表演《流體光場-油水投影+自由書寫+當代肢體》,透過肢體、書寫與投影流動三者的互動,探討肉體與意識,環境與自我。

▲「駐埕藝術家計劃」還有來自泰國的Sun,近年創作聚焦在變裝舞會文化和Vogue舞蹈如何呈現性別表演的概念。(圖/記者彭懷玉攝)

「駐埕藝術家計劃」還有來自泰國、近年創作聚焦在變裝舞會文化和Vogue舞蹈如何呈現性別表演的概念的Sun(全名Phitthaya Phaefuang);以及,由越南藝術家Cao Thanh Lan和奧地利藝術家Gregor Siedl等人,他們將從大稻埕社區中汲取創作養分,透過演出與工作坊的方式與地方互動,共同呈現創作的成果

▲奧地利藝術家Gregor Siedl等人從大稻埕社區中汲取養分,透過演出與工作坊的方式與地方互動,呈現創作的成果。(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除了邀請在地團隊策展,今年擴大新增「齊聚街區」單元,參與單位包括新文化運動館、臺北當代藝術中心、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以及在地店家合興壹玖肆柒、欣合手創館、純純電影音樂咖啡、林君孟手工帽飾At the Venue 在場、俊手工皁坊、有木之森、美好提案等,共邀集18檔展覽、表演、工作坊與分享會等活動,邀民衆形塑理想中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越想越不對勁!OL 賺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