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殘聯下文統一稱爲“孤獨症”了,自閉症和孤獨症是一回事嗎?

一直以來,社會上有着“自閉症”和“孤獨症”兩種稱呼。

日前,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宣傳文化部(殘聯宣文[2022]12號)《關於在宣傳報道中規範殘疾人及殘疾人工作有關稱謂的通知》中,對自閉症和孤獨症,要求統一稱謂爲“孤獨症”。

孤獨症又稱爲自閉症,是孤獨症譜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中的一種,屬於廣泛性發育障礙,是一個先天的腦發育的障礙,孤獨症和自閉症只是翻譯不一樣,兩個概念的內涵是完全一樣的,實際上是一回事。

目前自閉症的病因還不清楚,其發病與基因因素(基因突變)、環境因素(受孕前、妊娠中或分娩時的不良環境因素)、免疫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工作生活中,有稱謂孤獨症的,也有稱爲自閉症的,一般來說,我國北方地區使用“孤獨症”一詞比較多,我國南方地區、港臺地區及海外華人普遍使用“自閉症”一詞。

由於使用不統一,也有家長存在 “孤獨症”比“自閉症”嚴重等誤解,我們不妨追溯一下孤獨症和自閉症的淵源。

自從1943年美國醫生Kanner發現並提出了“早期嬰兒孤獨症”這個名稱後,自閉症/孤獨症從此進入了大衆的視線。但是,相較於歐美國家對自閉症問題的重視,我國對於自閉症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關於自閉症問題的專業論文才十幾篇,而大衆對於自閉症問題的認識幾乎不存在。

一、“孤獨症”稱謂的淵源

“孤獨症”國內翻譯

在中國大陸,“孤獨症”這一診斷術語最早出現在著名精神病學家紀明教授等人翻譯的英國經典教科書《臨牀精神病學(Clinical Psychiatry)》(1954年首版刊行)中,書中使用的術語名稱是“嬰兒孤獨症(infantile autism)”,這部英國精神病學經典著作自行,受到世界各國精神病學界的重視。我國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臨牀醫生們從1957年開始着手根據第一版進行翻譯,其間又根據新發行的第二版進行補充,歷經數年於1963年1月正式出版。

“孤獨症”國內報道

孤獨症在我國的案例報道始於1982年,陶國泰教授在《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上發表題爲《嬰兒孤獨症的診斷和歸屬問題》的論文,首次報道了4例嬰兒孤獨症;1987年,陶國泰又在美國《孤獨症和發展性障礙雜誌》發表《中國嬰兒孤獨症》一文,引發國際關注。這些早期研究奠定了陶國泰教授在我國孤獨症研究領域的泰斗地位。

1990年,以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楊曉玲教授、賈美香教授發表論文《兒童孤獨症30例臨牀分析》在《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發表,就1986年6月至1990年6月門診確診的30例孤獨症病例進行了臨牀分析,至此,孤獨症問題逐漸進入到廣泛的學術研究、教育干預和公衆視野中。

1991年10月,在楊曉玲教授的倡議下,李睦(木)等北京市一些孤獨症患者家長和關心孤獨症患兒的各界人士發起成立了“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家長聯誼會”,該“聯誼會”即爲1993年正式成立的“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的前身。

二、“自閉症”的淵源

“自閉症”一詞的翻譯源自日本。

據日藉的呂曉彤2006年發表的文章記載:“1943年Kanner發表自閉症診斷報告,日本的首例自閉症的診斷在1952年由鷲見妙子在日本精神神經學會總會上發表並開始被注目。”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之前,大陸與港、澳、臺地區還沒有實現互通,學術和信息交流非常有限,港澳臺地區相關領域對大陸學術界罕有了解,臺灣由於受日本文化影響,學術領域參照外域日文的漢字假名而使用“自閉症”,並不難理解。

譯名“自閉症”是隨着華南沿海地區開始直接翻印或引入港澳臺的出版物而輸入的,至此,“自閉症”稱謂開始在南方成爲習慣。

其二,稱呼自閉症比較多,而稱呼孤獨症比較少的原因,和地區分佈數量也有關。從2014年發佈的《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藍皮書來看,我國自閉症高發的前十名城市中,南方城市佔去了多半,加之南方經濟發達些,家長普遍比北方家庭更重視兒童早教,大衆對於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普遍比北方高,自閉症的名頭也經常出現於媒體的報道中,於是,很多人就記住了自閉症這個稱呼。

到底稱爲“孤獨症”,還是“自閉症”?哪個更科學,我本人傾向於用“孤獨症”稱謂。

通過對孤獨症患兒的特徵行爲分析,“孤獨症”稱謂更能貼切地表達此類患兒在精神病理上的特徵:與人疏遠、孤獨、情感冷漠、喜歡獨自而不受干擾地存在,與對某種物體、活動保持特殊依戀,興趣與正常兒童形成鮮明對比。

而“自閉症”一詞,顧名思義有自我封閉之意,患兒把內心閉鎖起來而導致與外界隔絕,易使普通人誤解“自閉症”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療。殊不知,孤獨症是一種神經性發育障礙,與後天教養和心理障礙沒有關聯。

孤獨症這一稱謂早就成爲國內約定俗成的醫學術語,1995年既已被《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爲醫學(精神病學)的規範詞彙,早就被陶國泰、楊曉玲等醫道前輩和賈美香、郭延慶等名家所認可和採用,也經常見諸於我國政府發佈的政策和法律文件,併爲上世紀90年代醫學和專業文獻翻譯人員所沿用。

特定的語言詞彙,不只是學術問題,也包含着民族的社會歷史、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因素,所以我們更需要思考中文的主體身份問題。

這次,中國殘聯官方下文統一規範稱謂爲“孤獨症”,我認爲是恰當的,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和實踐的反映,還能窺見這一類疾病的核心特徵,也更符合漢語言的習慣。

但是,民間使用“自閉症”一詞已經有了廣泛的羣衆基礎,羣衆已經使用習慣了,強制性扭轉已經不太可能,不如雙詞並用,順其自然。

對此,您認爲稱爲“孤獨症”還是“自閉症”,哪個更合適?歡迎在評論區發表看法。

(作者簡介:劉明明,河南省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專家委員會委員,駐馬店市海星自閉症兒童干預訓練中心教學督導。如有轉載請註明本文的原創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