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西北,誰纔是吃羊第一名?

中國羊肉的“天花板”!

大寒剛過,一場寒潮席捲中國大地,尤其是南方許多地區都降下了少見的大雪。越是在寒風肆意、冰冷徹骨的天氣,越是渴望那溫暖至鮮的慰藉——羊肉!

熱乎乎香噴噴,冬天最饞人的食物,莫過於羊肉了。要說吃羊,第一目光首先就投向了大西北,尤其是傳統五大牧區的內蒙古、新疆等省份。但大西北藏着一個小小的非牧區的自治區省份,這裡出產的羊肉,可以說是中國羊肉冠軍爭奪賽的有力競爭選手——

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被高山、戈壁、沙漠所包圍,東側蜿蜒的黃河,創造了黃河上游的第一大平原——寧夏平原;西側綿延的賀蘭山是一道天然屏障,阻隔沙漠、阻攔寒流,在陰山腳下滋養出了大片牧場。這種極富戲劇性的地貌也帶來了自然的饋贈——優質的羊種。

冰煮灘羊,鮮美滋味。 攝影/小紅書 王倩Kris

“寧夏羊肉甲天下,鹽池灘羊甲寧夏”。

在寧夏,羊好是司空見慣的常態,鹽池灘羊更是堪稱羊肉界的“天花板”。從現有數據來看,不論是纖維韌度、含水量、風味物質濃度,以及羶味物質的含量之低,說寧夏灘羊是羊肉品質的“天花板”並不爲過。

而更讓人稱奇的是,寧夏人並不滿足於此,甚至還在這頂級至味的基礎上,把羊肉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從這兩個維度來看,說寧夏是大西北的“吃羊第一名”,也並不爲過。

在寧夏吃羊肉,一天9頓不重樣! 攝影/兔紙先生、茯苓520

在食材優越的基礎上,寧夏各地開發出的羊肉吃法花樣百出,羊跟碳水的碰撞激起熱量核彈,羊肉小吃也是精彩紛呈。

手抓羊肉和烤全羊是不容錯過的美食盛宴;辣爆羊羔、碗蒸羊羔肉、紅燜羊肉讓人口齒生津;羊肉泡饃、羊排抓飯、羊雜碎,日常接地氣的主食亦以羊肉爲主角;甚至還有羊肝涼皮、粉湯餃子、燴小吃等獨具特色的小吃……

寧夏灘羊,羊肉界的真“頂流”

喜歡吃羊肉的人,目光都難以離開寧夏灘羊,尤其是寧夏鹽池灘羊。鹽池乾旱少雨,土壤鹽鹼濃度高,生長的植物大多是耐鹽鹼性植被。中草藥加當地的山泉水,能有效中和並去除羊肉中那股脂肪酸等物質帶來的強烈羶味。種種因素造就了鹽池灘羊肉質細嫩、幾近無羶、味道鮮美的傲人品質。

鹽池灘羊,是一種獨特的綿羊品種。 攝影/牟將

到了今天,灘羊已經成爲國家二級保護品種,得到了嚴格的種羣保護和繁育措施,至今早已成爲寧夏一張響亮的名片。

大道至簡,最簡單的做法就能品嚐到至高的美味。對待灘羊最高的尊重,同時也是寧夏美食的一道招牌,便是手抓羊肉了。

手抓羊肉。 攝影/吳學文

手抓羊肉的吃法來源於舊時的遊牧生活,最簡單的手抓做法,就是在一鍋清水裡加數塊羊肉,只放入少許鹽,肉燉熟即撈出。一口下去,羊肉的鮮嫩醇香在口腔中四溢。如果想喝上清甜的羊肉湯,可以加上白蘿蔔清燉;如果偏好藥膳風味,可以加上寧夏特產的枸杞以及紅棗、黨蔘、黃芪等;或者加上花椒、大棗、桂皮、山楂,這樣煮出來的大塊羊肉,軟嫩脫骨,肉香不膩,是讓所有人都顧不住“體面”,都要用手抓取、大塊吃肉的美味。

手抓羊肉,板筋是點睛之筆。 攝影/兔紙先生

許多寧夏飯館的手抓羊肉常用羊肋條肉,將羊肉剁成大塊,下鍋煮至半熟撈出,然後將肉塊擺盤,上放洋蔥片並撒少許精鹽,再入籠篜燉至成熟後取出。再配上寧夏特有的辣椒和香醋拌蔥,羊肉醇厚、汁水豐厚,間或其中的淺黃色板筋是手抓羊肉的意外之喜,一塊不夠再來一塊。

煮羊肋條,每一條都是精華。 攝影/吳學文

烤全羊,則是寧夏待客的高規格禮遇。剛上一桌,一整隻的烤全羊就讓人目不轉睛,滿眼的金黃流油,滿鼻的奇香四溢,滿口的鮮嫩酥脆,簡直讓所有人都食慾高漲。最好的烤全羊,會選用鹽池灘羊的2月齡小羔羊。先用調料醃製入味,再慢火翻烤一小時,在高溫下,油脂溢出,表面烤出金黃色的焦香,用刀將肉劃開、再次塗抹調料,回爐繼續翻烤,直待口感和肉香達到頂峰。

豪橫的烤全羊。 攝影/嬌嬌泡飯

另一樣有點難以想象的美食是蒸全羊,得益於灘羊羊羔的體型適當以及肉質細嫩。現在在寧夏的許多餐館,還會流行一羊兩吃,半烤半蒸。在這裡,吃完羊肉,再來一碗滾燙鮮美的羊湯,讓人從頭暖到腳。

辣爆、碗蒸、紅燜……冬天怎能錯過它!

嚴寒的冬天,急需熱氣騰騰的羊肉,吃下去渾身都暖洋洋起來,讓腸胃和味蕾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寧夏人擅養羊,也愛吃羊,炒、蒸、燜、烤,羊肉,就是當地獨特的禦寒秘籍。

寧夏平羅黃渠橋的“辣爆羊羔肉”沒有手抓羊肉或烤全羊的名氣大,但卻是當地老饕的心頭好。《平羅食志》記載了黃渠橋羊羔肉受歡迎的程度,“古城夜宵美食多,爆炒羊羔熱門貨,脆嫩香辣任品嚐,深更夜巷喚開鍋”。

火爆鮮香的爆炒羔羊肉。 攝影/茯苓520

這道菜要選用7.5至10公斤重的灘羊羔羊,這樣的小羊,表皮、腹部和肌肉中都含有微量脂肪,又嫩又香,口感細膩豐富。這道菜的要點是爆、燜、燴等多道複合工序製作。最好選用土爐,用胡麻油熱鍋,羊羔肉下鍋爆炒榨乾水分,在兇猛的火力之下,羊羔肉迅速收緊,多餘的油脂隨高溫融化流失,然後加入姜蒜辣醬和老抽調色,倒入羊肉湯燜煮,最後加入當地特色的複合調料。

出鍋後的黃渠橋爆炒羊羔肉飽含汁水,肉質香軟彈嫩,肉汁又裹着的層次豐富的肉香。再配上糖麻丫、老豆腐、扁擔涼粉等平羅特色小吃,擺上滿滿一桌,葷素搭配,真是過足了嘴癮。

爆炒羔羊肉。 攝影/馮大偉

另一道出名的羊羔肉菜色是碗蒸羊羔肉,常見於寧夏同心、海原一帶,這是宴席上一道重要的菜品。選用的是出生兩三個月、尚未斷奶的小羊,最好要用胸叉、上脊骨等部位,讓口感層次更爲豐富。羊肉帶骨剁成小塊擺在碗內,放上生薑、大蔥、花椒、八角等複合調料,上籠蒸30分鐘。出鍋後,再放上一小撮翠綠的香菜。上桌後,羊肉上沁着一層鵝黃色的油脂,香嫩微麻,口感軟爛,帶有微甜的奶香,鮮香豐富的調料香味,與濃厚的羊肉滋味組合成了一道交響曲。

滋味濃郁的碗蒸羊羔肉。 攝影/兔紙先生

寧夏的黃燜羊肉則以味道厚重見長,許多地方會把黃燜羊肉同手抓羊肉一起做。羊肉切塊,都先用清水煮開,手抓羊肉先端上桌,大口解饞。剩下的肉用來做黃燜羊肉。最好是羊排、羊腿等部位,連肉帶骨,下鍋和大料翻炒,再加入羊湯燒開,最後土豆下鍋再燜十幾分鍾。這一鍋黃燜羊肉香辣軟爛、肥而不膩,湯汁可以用來泡飯和麪條,一頓就非常滿足了。

另一種風味的黃燜羊肉。 攝影/吃遍所有好吃的耶

與美拉德反應相伴的燒烤,幾乎對所有人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燒烤常見,但在寧夏,卻是升級版的美味。寧夏燒烤的當打之味當屬用灘羊羔肉製成的烤羊肉串,火焰熊熊、油聲滋滋,只撒上鹽,就能吃上鮮香的羊肉串,還可以撒上辣椒和孜然,咬開羊肉焦乾的脆皮,讓濃郁的脂香填滿口腔。

紅柳枝羊肉串。 攝影/茯苓520

烤羊蹄子也不容錯過。羊蹄先滷,然後上炭火烤,皮、筋、肉慢慢一口吃下,滷汁順着蹄縫滲出,不能再滿足了。燒烤也要葷素搭配,除了花生毛豆、拍黃瓜、皮蛋豆腐等國民涼菜,最好再加上一道當地特產的熗拌沙蔥,吃完直呼過癮。

烤羊蹄,不容錯過的美味。 圖/《人生一串》

羊肉和主食的碰撞,誰能拒絕碳水快樂?

寧夏美食的一大重要特點,就是羊肉和主食的碰撞出了千變萬化的搭配,由於寧夏多民族聚居和來往互動的歷史,不管是傳統的麪食、米飯,或者是燙麪油香這樣的回民吃食,都跟羊肉熨貼地結合了起來。

冬天來了,人們對熱量的渴望已經達到高峰期,誰能逃脫熱量和碳水的加倍快樂?

早餐,羊肉泡饃是許多寧夏人的選擇。羊肉泡饃又稱爲“羊肉泡”,傳統的泡饃的羊湯是現熬的,羊骨敲碎,再加入羊肉熬製,從早熬到晚,熬到肉塊軟爛入味,滿屋肉香。然後再加入切好的肉片、粉條和白蘿蔔,羊肉和粉條充分吸收羊湯的鮮味,香菜和蔥花再增添香味。泡饃最好是中空、外酥、裡起層、邊厚,形似鍋蓋,吸汁卻不漏湯,許多店家會提供自制糖蒜,和羊肉與饃一同細細咀嚼,口感十分豐富。

濃濃西北風味的羊肉泡饃。 攝影/小紅書 阿姆麗_Emily

午餐,來上一碗羊肉臊子面,這是寧夏的著名麪食主食。炒制的羊肉臊子是這一碗麪的靈魂,一般用羊腿肉,肉質壯瘦均勻,被切得細碎均勻,炒的時候,放一點羊油,讓肉口感更嫩。臊子湯裡包含了羊肉、辣椒油、時鮮蔬菜、土豆、豆腐等食材。熗好的臊子紅湯,色澤鮮豔,油重而不膩。辣湯上桌,看一眼,就讓人食慾大增,馬上撈麪,再來一口臊子,肉嫩香辣,湯香味美。

一碗豐盛的羊肉臊子面。 攝影/茯苓520

羊肉抓飯一亮相就衝擊着人們味蕾。做抓飯,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羊小排,焯水後倒入鍋中炒幹水分,析出羊油後倒入胡蘿蔔和洋蔥,食材微軟後,倒入大米和開水燜煮。米飯軟糯飽滿,每粒都裹着羊油,又蘊含着羊肉的香氣和蔬菜的甘甜。羊小排不可忽視,越吃越香,越嚼越帶勁。

灘羊腿手抓飯,真香! 攝影/Sean_Z

有米有肉的美食,還有一道來自吳忠的肉粘飯。肉粘飯做法特殊,在外地很難品嚐得到。羊肉、洋蔥、胡蘿蔔炒制後,與米同蒸,是一種介乎於粥與飯之間的半固體粘飯。米、肉、菜融合到一起,可以配上一份酸菜,一勺入口,米飯顆粒飽滿圓潤,吸附滿湯汁沾上肉碎,入口軟糯芳香。

吳忠特色的肉粘飯。 攝影/小紅書 王倩Kris

香饢羊排是羊肉和饢餅的另一種碰撞,採用煮、炒、燜、烤四種工藝烹飪而成。

羊排切成條塊燉煮後撈出,蔥末熗鍋,炒出香味後將羊排倒入翻炒入味。把羊排放到醒好的麪皮上,包裹成大餅狀,再刷上蛋液並放入烤箱烤到麪皮金黃。出爐後撒點芝麻。吃的時候,先把香饢切開,夾一塊羊排,咬起來脆脆香香,富含油香又不覺得膩口;吃一塊香饢,表面焦黃、內裡軟糯。饢和羊肉的搭配,誰能拒絕?

香饢羊排,妥妥的大菜。 圖/Sallie8800

羊肉小吃,究竟能有多少種花樣?

寧夏的羊肉小吃種類繁多,爲這片土地增添了獨特的風味。

在寧夏,可以說羊的全身都能吃,而且都好吃,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羊雜碎。它的製作過程不復雜,但格外需要耐心和技巧。羊雜碎食材豐富,面肺、羊肝、羊肚、羊腸、羊頭皆在其中,洗淨切碎後下鍋翻煮至奶白色。煮好後,將羊雜羊湯盛入碗中,還需撒上蔥花香菜,挖一勺羊油辣子,將其充分攪拌、融入湯中。一大碗羊雜碎能把人香迷糊,趁熱氣還在,先喝下一大口湯,額角微微冒汗,是說不出的愜意。

口味豐富的羊雜湯。 攝影/王家樂

粉湯餃子,也被稱爲皮條拉石頭,是寧夏各地都會製作的一道傳統美食。其中的“粉/皮條”指的是涼粉,“石頭”指的是餃子。羊肉餃子煮熟盛出,蔥薑蒜熗鍋後,依次放入羊肉湯、涼粉、木耳、黃花、西紅柿、炸土豆片、菠菜、香菜等。鍋開後,將湯帶料一起倒入提前煮好盛出的餃子中。粉湯鮮美,吃起來鹹鮮適口,一鍋的食材更是豐富多變。

用料滿滿的粉湯餃子。 圖/頭條狗

寧夏中衛地區有一道傳統小吃,中衛素雜燴,又稱燴小吃。其中的主料是夾板(夾沙)和丸子,又稱燴夾板丸子。夾板呈菱形塊,由肉餡、雞蛋和澱粉做成,在油中炸至金黃酥脆。香濃的羊肉湯裡,放入羊肉丸、夾板子、粉條、涼粉等煮開,再用澱粉勾薄芡。一碗燴小吃,吃得人踏實又舒服。

豐富美味的燴小吃。 攝影/茯苓520

寧夏鹽池一帶,還有全國涼皮界裡少有的“葷涼皮”——羊肝涼皮。聽着有些黑暗料理,確實一道當地至味,羊肝煮好後再經油炸,酥而香羊肝切得細碎,再拌上涼皮,薄而寬的涼皮蓋上一層黑褐色羊肝碎,一方帶着爆裂香氣,一方帶着素冷冰清,羊肝夾雜着蒜汁和底料的香氣,透過晶瑩的涼皮撲鼻而來,筷子一挑,便讓味蕾瞬間淪陷。

一碗用料十足的羊肝涼皮。 攝影/馮大偉

寧夏是我國面積最小的省級民族自治區,也是20多個民族匯聚的地方。多元的文化給寧夏人帶來開放和包容的飲食態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羊肉烹飪方式。寧夏人對羊的熱愛卻不僅停留在餐桌上,這也是當地民生經濟重要的一環。

從隆重宴席到家常小菜,再到風味小吃,羊寫就了寧夏的食譜,和寧夏的風土人情混合在一起,勾勒出獨特的風貌。

手抓羊肉,寧夏餐桌當之無愧的“C位”。 攝影/馮大偉

文 | 阿景

文字編輯 | 小球藻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封圖 | 吳學文

首圖 | 茯苓520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