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崛起日本車敲響警鐘 日媒:虛心學習5年決勝負

日本汽車業者認爲必須向崛起的競爭對手學習技術與經營上的創新,才能免於重蹈當年美國汽車巨頭被日本取代的覆轍。圖爲今年4月上海車展。(圖/中新社)

中國電動車快速崛起讓全球幾個傳統汽車製造大國備受威脅,日本汽車業者在訪問中國後表示,中國品牌汽車超出預期的進化讓日本業者感受到危機,日本絕不能重蹈美國3大汽車巨頭衰敗的覆轍,要向崛起的競爭對手虛心學習技術和經營創新,今後5年將決定勝負。

《日經新聞》引述最近訪問中國的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的話說:「對中國本土品牌超出預期的進化感覺到了危機感」,「行駛/轉彎/停車」等基本性能大幅提高,「方向盤十分靈敏,轉彎的時候也沒有飄的感覺。傳統上認爲『中國車也就那樣』的觀念已經行不通了」。

內田誠表示,其次是純電動汽車(EV)的普及。在大城市,從小型車到休旅車(SUV),所有類型的EV都能在道路上看到,充電基礎設施也隨處可見。熟悉中國市場的專家指出:「年輕一代有很多人毫不猶豫地選擇EV。如今駕駛引擎車就像在智慧手機時代使用翻蓋手機一樣,顯得非常落伍。」

今年4月參觀上海車展的豐田副社長中嶋裕樹很驚訝地表示:「EV已經在中國很普遍。而且,汽車『智慧化』的競爭非常活躍」。本田社長三部敏宏則說:「純電動化浪潮的到來比預想的要早」,他承認之前做出了誤判。

報導說,日本車曾取代美國汽車行業3巨頭登上「汽車行業霸主」的寶座,未來汽車王朝更迭的大戲可能會再次重演。以日產汽車爲例,該公司於2010年推出首款全電動車Leaf,第2款ARIYA則到2022年才上市,當時發展緩慢主要受制於鋰電池的成本,因此轉向混合動力技術爲發展重心。就在這段日本車猶豫不決期間,美國特斯拉與中國比亞迪等廠商在電動車市場上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利潤。這當中很大的因素是美國與中國政府電動車政策的推動,業者冒險挑戰的心態帶來創新的優勢。

此外,在鋰電池技術上的各種困難,比亞迪也有了重大突破,特斯拉與豐田、日產等日系電動車也開始使用性能更佳的磷酸鐵鋰電池。特斯拉則是在一體化壓鑄技術的創新上獲得成功,大幅減少零件數目和工序,並降低品質不均的問題。在車用軟體上,中國品牌普遍與歐美合作,日企只有本田與索尼合作,這是自我主義太強,嚴重阻礙產業創新。

報導分析稱,美國3大汽車巨頭衰敗的原因是傲慢與偏見,不能正視競爭對手實力。美國汽車巨頭將日本汽車受歡迎歸因於日元貶值、政府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刻意忽略日本汽車強大競爭力的根源——精益求精的生產方式及引擎技術創新。

報導最後建議,日本車不能重蹈美國汽車業的覆轍,要向崛起的競爭對手虛心學習技術創新和經營創新,將這些創新與自己的優勢(世界規模的客戶基礎、銷售網、汽車行駛部分及懸掛的技術)相結合,藉以在21世紀保持競爭優勢。這不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可以快速實現的目標,今後5年就能決定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