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電動汽車崛起不靠補貼靠競爭

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道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7月18日報道,這種現象一再發生:德國車企的經理人離祖國越遠,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久,在評價國內情況時頭搖得就越厲害。集團總部行動遲緩,決策時間太久。研發人員和工程師無法擺脫舊的汽車世界。政治辯論着眼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並且充滿意識形態色彩,而不是去尋求解決方案。

報道稱,歐洲的電池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現在非常危險。爲了能在市場上立足,爲了能以實惠的價格提供優質產品,必須結合多種要素。這需要專業知識,不論是基礎研究領域的還是生產領域的;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不能太高,還要有規劃。

想要成功,就要有一套能夠實現後來居上的戰略。中國的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是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它們用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積累了知識和技能。中國的大學早已趕了上來。中國的專業人員和電價比歐洲便宜得多。中國推廣電動汽車差不多有20年了。

報道稱,迄今爲止,歐洲的製造商和政治家在這些方面都沒有給出好答案,反倒是尋求靠補貼來自救。這反映出,他們錯誤闡釋了什麼是中國挑戰。雖然從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崛起之初至今,補貼一直在發揮作用,但這並非中國製造商的產品比歐洲產品更優秀和更實惠的原因。此外,歐洲各方仍在爲老話題爭得面紅耳赤:在短短10年後就淘汰內燃機汽車是正確的嗎?也許這不正確,可每隔幾個月就重新討論一次,對業界有幫助嗎?就像在一夜之間取消補貼那樣,這有害無益。歐洲太反覆無常了。

中國花了數十年時間才崛起爲汽車強國。這基於長期的產業政策和激烈的競爭:各省的政府爲拉企業來本省建廠展開競爭,各家企業爲確保市場份額展開競爭。歐洲的答案也應該在這裡找。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1日報道,索尼和本田合資企業的負責人警告稱,日本汽車製造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非常害怕”,如果日本製造商不能更快地創新,就有可能成爲“跟隨者”。

報道稱,索尼本田移動公司首席執行官水野泰秀表示,日本的汽車公司需要改變其保守的企業文化,並呼籲在製造業方面取得突破,以跟上中國的步伐,這個競爭對手在短短几年內已成爲世界領先的汽車出口國之一。

水野泰秀說:“中國競爭對手非常強大。我對他們的實施和執行速度感到非常害怕。”

水野泰秀在2020年前一直主管本田的在華業務,他說:“日本汽車製造商在推出一款車型之前總是有些緊張或多慮。我們需要改變這種行爲,否則中國將是第一,而我們將永遠是跟隨者。”

水野泰秀說,中國競爭對手的行動速度比他預期的要快得多。他估計,中國電動汽車從概念到量產的研發時間已縮短至18個月,不到日本汽車研發時間的一半。(編譯/王勍 許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