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牌熱退燒 華郵:體制改革重於金牌數

價值觀正在發生變化。年輕一代喜歡像傅園慧這樣的運動員,儘管她只獲得一枚銅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外媒報導,中國人對奧運金牌的迷戀也許在減少,對於未能獲得奧運金牌的參賽選手粉絲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苛刻。他們更讚賞有個性的運動員,而不是比賽機器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7日發文指出,對一直尋求以奧運表現的成績來提高聲望中國政府來說,一些運動員表現不佳是一個挑戰。在里約奧運開始時熱情高漲的官方媒體,上週卻竭力降低人們對中國奧運選手團的期望。

文章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以一心一德追求奧運金牌著稱。有潛力的運動員從小就被挑選出來,以奧運奪金爲目標進行訓練。他們被當局指定接受某項運動的訓練。 對大陸媒體或大衆來說,運動員只有獲得金牌才叫「好樣的」,在奧運表現優異也被視爲「大國崛起」的重要象徵。

中國今年派出416名動員參加里約奧運。這是他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選手團。中國曾希望在本屆奧運摘下30至36面金牌。這個目標現在看來已是遙不可及,但中國隊仍有可能超越英國佔據第二位。自2004年以來,它在每屆奧運的獎牌統計表上都是名列第二。畢竟,目前中國選手團的表現還不能以「失敗」一詞來形容

不過有些東西正在改變,中國人對奧運金牌的迷戀也許正在減少。一位網友PO文說:「爲什麼哭泣?中國不再是靠金牌來顯示存在感的國家了。這只是體育。」

文章指出,事實上,國家以往關注的焦點一直是培養菁英運動員,而不是培養基層運動。這意味着普通老百姓跟某些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不深:如果中國在比賽中贏不了,他們會迅速對該項運動失去興趣

進入網路時代,在中國一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看奧運比賽的場景正在慢慢消失。價值觀也正在發生變化。年輕一代喜歡像傅園慧這樣的運動員:這位古靈精怪、而且常謙虛的游泳選手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儘管她只獲得一枚銅牌。 對於未能獲得奧運金牌的參賽選手,粉絲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苛刻。他們更讚賞有個性的運動員,而不是比賽機器。

英國BBC網站7日報導,里約奧運會期間,中國國內有關「舉國體制」的辯論又起,甚至演變成了某種意識形態之爭,這掩蓋了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迫切性

傳統上,體育強盛常被視爲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就美國、中國、英國等幾個大國來說,對奧運這樣重大國際賽事獎牌數量的重視差別也許有限,最大的差別在於體制,以及由此產生的投入與結果之間的差距

中國在半個多世紀前模仿蘇聯,集中社會的有限資源、以國家利益爲目標、以計劃經濟甚至軍事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發掘、培養和訓練運動員的方法,讓中國在不少體育比賽中取得突破。這大大振奮了廣大人民的自豪感。

但最近這一多年以來,缺乏變化的體制帶來了種種問題,並隨着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日益凸顯。特別是全額依靠國家投入、由層層疊疊官僚掌控的不透明機制,不僅落後於中國市場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步伐,更產生了種種不公平、甚至腐敗的現象,這是目前中國體育發展的瓶頸

支持「舉國體制」的評論者說,此一體制有利於社會流動和公平,讓體育不僅是富人可以從事的活動,還是許多貧寒農家子弟人生髮展的捷徑。而反對此一體制的人們指出:不透明不公平的機制導致運動員選拔、培養和比賽中出現許多腐敗現象,扭曲了奧林匹克公平競爭的精神,過高的投入與過低的效率,壓抑了社會大衆的參予、以體育活動在民間的普及

目前,國際體育競技水準,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醫學等多方面的科技水準,培養一個成功的運動員除了刻苦訓練外,往往還需要運動科學、數學、統計學等方面的支援。但很多問題並非金錢就能解決,機制是個關鍵問題

中國體育官員也承認,以國家隊龍頭的「一條龍」式訓練體系,成功率低,很多基層人才培養粗放,在低水準上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在優勢項目上人才浪費,而弱勢項目又往往資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