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從未有過如此盛景

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編輯丨鐸子

徹底殺瘋了!

就在不久前,比亞迪直接甩出王炸,宣佈推出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將插電混動車價格殺到7.98萬元,迅速引爆了整個中國車市。

還有比降價更恐怖的,全球正在狂買中國汽車。

“沒有比這更加震撼的了!”

2023年,上海車展會場,日本車企代表跪在地上用皮尺測量紅旗車的尺寸數據,這張照片,讓人感慨不已。

要知道,三年前,外系車企德日韓,還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

上世紀50年代,當我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英國汽車年產量就已經超過百萬輛。

而我國從1957年出口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2012年出口首次超過100萬輛,從零到百,足足花了55年的時間。

從百萬臺跨越後,中國汽車出口量又陷入了長時間的停滯增長,長期徘徊在100萬輛數據上下波動。

但從2021年開始,中國汽車出口量突然發生逆轉。

以拔山就勢而起之勢,迎來了飛快的發展。

2020年之前,中國汽車出口量一直在100萬輛徘徊,到2021年翻倍至219萬輛,2022年躍升至340萬輛,2023年繼續衝至522萬輛。

短短三年時間,中國汽車出口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原地起飛,接連超越了韓國、德國、日本三大汽車強國,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這種格局的突變,標誌着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地位上的巨大轉變。

誰纔是這其中的功臣?

中國汽車過去三年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強勁推拉。

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量產,比亞迪超級混動車型的接連推出,新勢力車企的不斷出海等,均爲中國汽車的發展,貢獻了不少的力量。

儘管在當前的出口數據中燃油車仍佔據大頭,但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增幅不容忽視。

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爲522.1萬輛,同比增長57.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爲177.3萬輛,增長67.1%,平均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

在這場巨大的市場地位轉變中,還並侷限於整車出口,中國車企們正在加速對海外市場本土化的佈局。

比亞迪、上汽、長城、奇瑞、江淮、埃安、哪吒、長安等多家中國車企,均已接連官宣赴海外當地建廠。

2023年12月,比亞迪宣佈將在匈牙利賽格德市建設一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更成爲了中國車企在歐洲建設的第一座乘用車工廠。

分企業來看,2023年,中國整車出口量前十企業中,上汽與奇瑞兩家銷量較爲領先,分別出口109.9萬輛和92.5萬輛,遠高於其餘幾家。

身爲出海的領頭羊,2023年上汽名爵MG4 EV在歐洲銷量突破10萬輛,成爲歐洲緊湊型純電動車銷量冠軍。

作爲國內新能源汽車領頭羊的比亞迪,也絲毫不弱。從增速來看,比亞迪2023年新車出口量爲25.2萬輛,同比增長3.3倍。

面對中國車企的迎頭痛擊,外資車企們似乎也急了。

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程序正式開啓,對比亞迪、上汽和吉利三家中國車企啓動反補貼調查。

另一位日系車企大佬豐田章男,則常常語出驚人,不斷炮轟、唱衰電動車。

他們的種種行爲,夾雜着諸多的慌張。

中國汽車已經牢牢掌握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命脈。

來自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無論是原材料、鋰電池,還是整車生產,中國在電動車產業鏈上均具有較大的優勢,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尤其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鋰電池”,中國佔據了全球3/4以上。

強大的上下游產業鏈,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國汽車的命運,也就此迎來反轉:從被別人鎖住咽喉,到鎖住別人的咽喉。

1983年,當國內車市迎來一波合資小高潮,德國人把一代神車桑塔納拿到上海,想看看中國人組裝出來的手藝到底咋樣時,引來了不少的笑話。

由於受限於中國汽車工業的落後,彼時國內還造不出符合車企標準的汽車零件。

桑塔納誕生前,一位德國記者寫下一段十分扎心的話:“ 大衆汽車即將在一個孤島上生產,這裡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

外國車企要在中國順利完成造車目標,也只能先從國外把零件運過來,再做組裝的活。第一輛桑塔納大約5萬多個零件,無一例外從德國進口。

雖然後來我國讓進口的大部分汽車零件快速實現了國產化,但在內燃機創新方面,中國汽車依舊難以超越德日韓傳統汽車製造商。

一直受制於人,不如另想法子,彎道超車。

1992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國家提出了一個十分前瞻的建議:跳過汽油柴油,直接發展電車!

無奈這個建議,對於還處於學習階段的中國汽車來講,實在過於超前,以致直到多年以後,錢老的建議才被採納。

2001年,電動汽車被列入五年計劃和“863”重大科技課題。

兩年後,比亞迪王傳福力排衆議,收購西安秦川汽車,進軍汽車行業。

儘管這是繼吉利後,我國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但這次跨界並不被看好。

一位香港投資人深夜給王傳福致電,對其大聲怒吼:“我要拋掉你的股票,到死爲止!”

強烈質疑中,王傳福卻硬氣迴應:“我造車是因爲看好電動車在未來的發展,而我所掌握的磷酸鐵電池將會在12年後獨霸江湖。”

多年以後,市場證明,他賭對了。

從2009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對電動汽車產業進行財政補貼。從此,中國電動汽車按下了加速鍵。

在政策的大力扶植下,先是以比亞迪爲首的車企在整車環節上完成了突破,後又有寧德時代在電池市場上大放光彩。

緊接着,以蔚來、小鵬、理想爲代表的新造車勢力,相續登上歷史舞臺。

最終,中國汽車等來了2020年之後的大爆發,並牢牢掌控了全球電動車的核心原材料及技術。

如今,在全球範圍內,新一代電動汽車的最新車型基本在中國市場率先推出,全球新一代汽車相關技術也往往在中國市場率先應用。

電動化大局已定,智能化同時正在逐漸成爲中國汽車的未來。

比亞迪王傳福曾直言:“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如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芯片、算力等熱詞已取代傳統動力、空間和底盤,智駕已逐漸成爲消費者共同追求的標配。

中國汽車的智能駕駛,也在快速進化。

今年1月,王傳福在比亞迪夢想日上坦言:“接下來,比亞迪將重金投入1000億元,從多個方面全面備戰智能化下半場。”

2月初,又有華爲問界在衆人期盼中,正式推送了不依賴高精地圖,全國都能開的無圖NCA智駕領航輔助功能。

不久前,工信部還聯合多部委,正式發佈了首個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國際標準,預示着以L3/L4爲代表,我國自動駕駛汽車邁入新階段。

在電動智能化的加持下,如今的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已完成了驚人的逆轉。

2023年,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市佔率首次邁過50%大關,達到52%,成功從合資品牌手中奪得市場主導權。

與之相對,合資品牌在國內集體遭遇滑坡。

2023年,上汽大衆銷量123.1萬輛,同比下降1%;廣汽豐田銷量90.1萬輛,同比下降7.3%;上汽通用銷量87萬輛,同比下降16.1%;東風日產銷量67.38萬輛,同比下降14.9%。

外資汽車品牌在華岌岌可危,他們也開始虛心向東方大國取經,以期彌補自己在電動智能化上的短板。

2023年7月,大衆宣佈與小鵬達成技術框架協議,向小鵬汽車增資約7億美元,成爲小鵬汽車的戰略股東。

同年10月,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集團計劃投資約15億歐元獲得零跑20%股權,雙方將組建合資公司,就技術與市場進行合作。

就連全球汽車的銷冠豐田,也開始與比亞迪合作開發電動汽車,其使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電動機和電控系統,同時被曝均由比亞迪提供。

中國汽車的快速發展,由此總是難以避免受到國外汽車強國的注意和警惕。

1月25日,馬斯克在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中國車企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並將在國外取得巨大成功。如果不建立貿易壁壘,他們幾乎會幹掉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汽車公司。”

隨之而來的是一聲警告:中國汽車產業在芯片自給率上僅爲10%左右,而美國出口管制導致的芯片短缺,或將成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軟肋”。

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新能源汽車所需芯片數量遠遠大於傳統燃油車,如果無法保障芯片的供應,將使中國汽車在技術上始終難以“狂奔”。

就在中國汽車以傲人的成績登上世界舞臺時,人們似乎能夠隱約看到發展路上仍寫着幾個大字: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