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企業應走國產手機的國際化之路

日前,工業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俊傑在某論壇上表示,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電動智能汽車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汽車產業將有機會趁勢而上,同時是加快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5月份市場滲透率超過10%,L2級智能駕駛裝載率超過15%,這是中國先發優勢的具體體現。表現在生產與市場的規模性、產業體系完整性以及領先技術水平。

中國傳統汽車一直難以逾越日本德國等汽車強國長期積累的技術與品牌優勢,但是,隨着汽車產業出現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發展潮流與趨勢後,在這個中國企業自身轉型升級與全球技術變革的疊加期,中國一些企業抓住了趕超的機會。

相對而言,中國企業沒有德國、日本、美國等企業在傳統汽車領域巨大的技術積累、資產規模以及行業優勢,因此,在轉向新能源汽車時沒有太多負擔,而且中國濃厚的創業氛圍也吸引了大量企業家資本涌入該行業。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製造業基礎,滿足了資本規模性進入該領域後的產能需求,與此同時,政府持續補貼以及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消費文化,市場銷售持續增長,規模性的用戶羣體也爲產業技術升級提供了數據與應用支撐,整個產業具有了良性循環的基礎。

就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此次論壇上所說,目前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品牌在技術層面全面超越合資車企。他認爲不管是造型技術,還是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以及智能網聯、智能座艙等智能化技術,已經超越了合資品牌的技術水平,引領全球新能源車的發展。

這並非誇張,而是事實。在技術層面中國擁有了領先優勢,也具有了全產業鏈與產業聚集優勢。比如比亞迪具有刀片電池、超級混動DM-i兩大顛覆技術,華爲百度等智能駕駛系統領先性的技術,寧德時代的電池全球佔有率,以及電機、電控乃至芯片等領域都有全面發展。

但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基礎仍不是很牢固,尤其是產業鏈、供應鏈還存在着外部衝擊的安全風險,尤其是與電池有關的金屬供應還嚴重依賴進口,但最需解決的問題競爭優勢還不明顯。

即使中國企業在整體技術方面已經具有領先優勢,但汽車除了技術、安全、價格等因素外,實際上與品牌、文化有很強的關係。中國新能源汽車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有一個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部分人羣對國產企業品牌的信心。這與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就可以提供已經品牌高檔化的汽車是不同的。

因此,如何化解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偏見,增強對產品牌的信心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這也要求企業在生產高質量的汽車同時,必須重視建設售後服務體系,及時解決消費者各種問題。國產企業不能繼續遵循拼價格、拼外型等落後習慣,而是要拼技術、拼安全與拼服務,三位一體,最終形成品牌認可度

汽車企業應該走國產手機國際化之路,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手機一樣都是新興產品,國外消費者沒有像對傳統汽車那樣已經有了先入爲主的固化了的品牌對比和選擇,而是更看重產品本身與服務,這爲中國手機與新能源汽車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大幅降低了門檻。因此,監管部門必須按照國際規則和標準要求國產品牌,在國內市場主動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環境。

政府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增加充電站數量,同時提高充電設備准入質量標準,當前一些城市充電樁故障率與損壞數量較多,嚴重浪費資源。政府也應該提供更多的城市停車位,新能源汽車有相當大的比例作爲家庭第二輛汽車,這使得停車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更加緊張。

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多,市場競爭激烈,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產品技術與質量水平。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更要靠政府加強安全、技術與售後服務的監管,同時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爲企業提供更公平的競爭。我們需要珍惜國產電動智能汽車的先發優勢,同時吸取傳統汽車市場弱監管的經驗教訓,倒逼國產電動智能汽車走向技術、質量與服務競爭,爲它們走向國際市場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