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一調休上12天,憑什麼英國只上4天?

有人假期調休哭天喊地,有人迎來彈性工作歡天喜地。

人類的悲歡真的不相通。

萬惡的資本主義!

前有清明3天假換6天調休。

後有五一5天假換12天調休。

雙休變單休,單休變無休,整個四月,都變成了單休月。

抱怨幾句,還要被“過來人”批評“不能吃苦”。

如果中國人都算不能吃苦,那正迎接彈性工作制的英國人呢?

4月6日,英國全境正式實行彈性工作制。

凡是工作26周及以上的員工,都可以根據這條最新彈性工作條例,申請選擇工作時長、工作地點、工作日期、工作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企業老闆除非有充分理由,否則不得拒絕員工的申請,不然員工有權上訴。

政策一出,員工生活水平明顯升高。

不用通勤了,可以多陪伴家人了,不必忍受奇葩同事了,不時休個小長假,身體和心理都“欣欣向榮”了。

正爲調休咬牙切齒的中國網友,只能罵一句:萬惡的資本主義!

明明是一心看錢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人怎麼能忘記初心呢?

其實,一個國家工作制度,絕不是隨心所欲亂調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決於兩點:

一是勞動力的身體界限,也就是打工人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來休息、飲食以維持身體運轉。

二是勞動力的社會界限,即打工人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去滿足精神需求和社會需要。

咱的調休很可能是隻學習了第二點,選擇性忽略第一條。

因爲工作日的兩個界限有極大的彈性和變動餘地,歷史上纔會出現8小時、12小時等工作日時長。

英國在全面實行彈性工作制度前,就在2022年試行了四天工作制。

61家公司裡的2900名員工,在工資不變的情況下,每週只工作四天,發現他們比工作5天效率更高。

71%的人表示四天制的“工作倦怠”程度比以前低,39%的人壓力更小了,與往年同期相比,各企業的收入平均增長了35%,離職員工數也下降了 57%。

員工開心,企業賺錢,英國政府決定全國開展彈性工作。

受疫情時期影響,很多企業都被迫居家辦公。

不試不知道,一試才體會到居家辦公的香。

既能節省不必要的通勤時間,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兼顧家庭和生活。

疫情結束後,英國人都不想再回到公司上班了。71%的人更喜歡在家工作,58%的人認爲居家辦公更有效率,如果企業逼他們回辦公室,攢夠養老金的人寧願直接退休。

現在英國實行彈性工作制度,其實就是迎合疫情以來,勞動者習慣了居家辦公,不願意回辦公室的需求。

別看英國人過得好,其實全世界都正處於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逃不過。社會矛盾層出不窮,老齡化加重,勞動力短缺,失業率連連攀升。

英國實行縮短工作時間的“四天工作制”,本質是基於現實情況,希望通過改變工作方式,增加就業、提升消費、緩和社會矛盾。

憑什麼西方打工人那麼快樂?

大家不理解,爲什麼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反而工作時間最短?

比如冰島、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嘗試“四天工作制”。

不排除是他們已經把能吃的苦吃過了。

就像英國18世紀的時候,不管男女,都是沒日沒夜地幹活,資本家連童工都不放過。

《霧都孤兒》裡, 童工的平均工作時間一天要12小時。

《摩登時代》中,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工人查理每天掙扎在生產流水線上,以至於發瘋想要進入監獄躲避。

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壓根沒有工作時長的概念。

回顧歷史,西方國家每次對工作時間的縮短,往往是在經濟危機時期。

1926年,美國福特企業率先推行5天工作制,僅僅3年後,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美國學者雷布琴斯基指出:在美國讓兩天制週末得以落實的,並非利他主義或激進行動,而是爆發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

爲了緩解失業、促進消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縮短工作時間。

1938年,美國國會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將最高工時限制爲每週44小時,1939 年降到 42小時,1940年再降到40小時。

可以看出,縮短工作時間,是西方國家應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一種手段。

現在又因爲疫情、戰爭等不安定因素,全球經濟疲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歐美國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見的水平。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至 2016年英國收入前10%家庭的財富,是後50%家庭財富總和的5倍。

一方面是技術和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生產出了越來越多的商品,但也造成越來越多人失業。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導致嚴重貧富分化,削弱了大家的消費能力。

一邊是無人購買的積壓商品,一邊又是失業低薪的打工人,還有經濟衰退、新冠疫情的客觀因素,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顯。

而縮短上班時間,不僅能在有限的崗位上增加就業,還能增加大家的閒暇時間,帶動旅遊等消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經濟困境。

所以,不管是四天工作制,還是彈性工作制,本質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和企業,想要促進就業與消費,緩解經濟困境的一種措施。

上4休3,遙遙無期

既然資本主義國家都縮短工時了,那我們離四天工作制還遠嗎?

工人日報曾發表刊文說,現在定論四天工作制更好還爲時尚早。

從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來看,想要過上四天工作制的好日子,確實想得多了。

隨着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工作時間的縮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

馬克思曾預言: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工作日就越能縮短。

但這個前提,還要看你技術進步、資本積累,以及物質財富的厚實程度。

發達國家掌握着科技研發、高端製造產業,我們依然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佔據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又迫切想要成爲全球第一大工業強國,這個目標一天達不到,咱們打工人就別想舒服。

說白了,家底殷實,才能想歇就歇。

我國在1995年,才確立了“標準工時制”,時間太晚,相比於歐美國家,人家是一步一個腳印縮短的工時,他們在推行四小時工作制前,實際的周工作時間已經少於“標準工時制”了。還在調休中掙扎的我們,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彈性工作制咱也可以嘗試。

比如攜程旅行早在2010年,就嘗試了爲期9個月的客服人員居家辦公,結果發現,在家辦公的員工,不僅業績提升13%,離職率也降低了50%。

這需要企業決策者的支持,中國大部分企業還是奉行“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996精神,讓個廁所,老闆都恨不得時刻盯着。

況且,四天工作制也不是完美無缺的。

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逐利永遠是資本的本性,目前“四天工作制”只是用來調和社會矛盾和國家經濟的工具,當社會不再需要它時,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而且讓那些教師、醫生等行業,常年在家工作也不現實。

比如新西蘭鼓勵企業每週四天工作制,乳製品行業就反對,因爲牛羊不會說它們只工作4天,然後休息3天的。

制度好不好,關鍵在於人。

我們也可以實行彈性辦公,但結局可能是:合法的24小時免費加班,隨叫隨到。

與其幻想少上一天班,不如好好落實連雙休都做不到的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