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打不進的歐美市場,爲什麼電動“三蹦子”火了

中國老百姓看不上眼的電動三輪車,北京話俗稱的“三蹦子”,如今成了歐美老外眼中的“新玩具”。

打開海外各大短視頻平臺,各種各樣老外和“三蹦子”的情景劇和段子:

一位遠嫁美國的中國兒媳送給美國公公一輛國產電動三輪車。公公開着“三蹦子”載着家人出門,吸引了衆多美國街坊鄰居的好奇詢問。

有人探望老岳父時,發現對方有車有船有農場,於是把電動三輪車當作大件禮物送給岳父。

有老外甚至在網絡論壇裡@起了本地市政部門,呼籲利用一些地區廢棄的汽車工廠,生產三蹦子來促進經濟發展。

一箇中國貴州小夥,在美國賣起了“三蹦子”,不到一個月就賣出了“小几十臺”,“首日進賬上萬美金”的他也因此走紅。

在歐洲,老外把三蹦子當作了移動景點,頂着25歐一趟不等的高價巡迴拉客,還給它起了個愛稱叫嘟嘟車。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還在摸索着如何合規的打入海外市場,電動三輪車已經通過短視頻社交平臺爆火,開始在歐美市場攻城拔寨。

相信大家過去在農貿市場,城鄉結合部,或者回到老家縣城鄉鎮裡面,都沒少見過這種三輪車。這說起來還真可以算得上是徹頭徹尾的中國原創交通工具。以前的三輪車用的是摩托車的發動機,燒的是汽柴油。現在三輪車也升級爲了電力驅動的。

這種電動三輪車從本質上來說,和另一個我們熟知的產品“老頭樂”,同樣都屬於低速電動車,二者的差異可以簡單理解爲就是“殼子”不同。電動三輪車前部爲駕駛位,後部是車廂,而且車廂可進行改裝,可升降自卸,實用性更強。當然,更重要的是價格便宜,幾千塊就能搞定。所以,老百姓也會把它當做是生產力工具,致富路上的好幫手。

但是“三蹦子”和“老頭樂”一樣,因爲不需要牌照和駕照就能上路,所以駕駛者完全不受交通規則的約束,安全性和交通隱患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下發了《關於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要求對存量產能逐步轉型或淘汰,引導企業轉型。隨着這些年法規的不斷收緊,監管越來越嚴,“三蹦子”和“老頭樂”一樣,在國內市場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很多城市已經開始對這些低速電動車上路進行嚴格的監管、限制甚至是直接禁止。大家現在還能看到最多的電動三輪車“變體”,應該就只有快遞小哥用來送快遞的車子了。

現在“老頭樂”是樂不起來了,但是“三蹦子”卻在海外蹦起來了。在爲期4天的EICMA 2023,國內電動三輪車企業斬獲訂單總金額高達2000萬美元。在國內只賣幾千塊的“三蹦子”,到了國外身價飆升到了7000-10000美元,翻了將近六七倍,成了標準的“潮流單品”。

三輪電動車在海外爆火,除了短視頻平臺“流量密碼”的推波助瀾之外,與海外環境不無關係。

從稀缺性上來講,這種在國內土生土長的交通工具在老外眼中確實是個新鮮玩意兒。數據統計,2023年全球電動三輪車市場銷售額高達618.6億元。其中,亞太市場佔有大約90.06%的市場份額,而歐洲佔比僅爲5.14%。所以在汽車已經非常普及的歐美國家,與國內買車更看重面子不同,這種極具原創性,還有社交屬性的車子反倒會激起老外的購買興趣。更何況這種車子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東方神秘大國的民間智慧,這是最吸引老外的地方。

其實國外汽車品牌也曾效仿推出一些同類產品,但是在價格上絕對沒有中國三輪電動車那麼有競爭力。

而更底層的邏輯則是電動三輪車的實用性。要知道即使已經是2024年了,老外們最鐘意的車型是皮卡,能裝貨能載人,皮實耐用,能幹各種髒活累活。電動三輪車看起來就是一個沒有頂棚的簡易小皮卡,而且駕駛更加靈活,因此很容易被老外接受。大家平時在電影裡看到的,國外很多鄉村地區,其實就非常適合這種電動三輪車出沒。再加上國外往往地廣人稀,從交通安全上來講,反倒不會像國內各種低速電動車在路上亂竄導致交通混亂。

在國內失去了生存空間的“三蹦子”,就這樣很意外地在海外找到了新的市場。所以說,只要找準需求點,在國內的看不上的產品也能在海外變成“香餑餑”。

此前,兩個輪子的中國電動自行車就在美國市場銷量火爆。如今三個輪子的電動三輪車又開始風靡歐美。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一下四個輪子的中國電動車也能早日在歐美市場打出自己的聲音?(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