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達成共識,再度迎來小陽春?央行拋出5000億,對美國態度明確

前言

2024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和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這兩位作爲各自國家的重要人物先後來到中國,展開了數天的訪華行動。

兩位大國高官同時前往訪華,可以說是一種極爲罕見的狀況。

這讓外界不禁開始猜測,中國在處理大國關係方面,是否正扮演着一個關鍵的中立角色?

“三國之間的微妙變化”

無疑這種種跡象都顯示出,中美俄三國關係正在發生着某種微妙而深層的變化。

伴隨着俄烏之間的衝突在持續升溫,而且歐美國家在他們之間又是起到了拱火和軍火援助作用。

正是因此,俄烏之間的戰況也都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甚至部分支持烏克蘭的國家更是揚言要在烏克蘭派遣駐軍部隊。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俄羅斯自然需要尋找中國這個重要大國來支持,而美國也想在中國得到一個好的幫助。

所以兩個國家都會派出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分赴北京,而就在美國耶倫來訪華的前幾天,中美雙方提前進行了一次有關信息的通話。

同時美國也是爲了給耶倫訪華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

那麼耶倫這次訪華又會發生怎麼樣的戲碼?將會如何上演?

中美在多個領域加強溝通協調

中美雙方在這次通話中也達成了一個共識,不管以後發生什麼,所有產生的合作也都將在“舊金山會晤”的框架中進行。

而所講的“舊金山會晤”本是基於2022年11月巴厘島會晤中,中美領導人會談中所打岔成的目標。

換句話說,中美雙方正通過一次次會晤與通話,逐步形成一種互利共贏的基本框架,並將其作爲今後相處之道的關鍵。

在此框架下,中美雙方雖然仍將在某些領域存在分歧甚至對抗,但總體上還是可控的、在有序的軌道上運行,而雙方的互利互益總比“劍拔弩張”緊張的局面好得多。

畢竟雙方都擁有核武器的力量,如果發生了不必要的衝突,那麼所受到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一旦到了使用核武器的地步,不光是中美,周邊國家也將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這種與風險對抗的心理預期,被寄託在了這一次會談的背後。而此次會談的成功舉行,則正是基於前述中美領導人達成的總體戰略框架。

除了高層次軍事對話,中美兩國在海上安全領域也加強了協調與磋商。就在本月初,雙方在夏威夷舉行了"中美海上安全磋商機制工作小組會議"。

這個會議也是建立在中美兩國之前的友好溝通基礎之上。

會議期間,雙方高效開誠佈公地交換了對未來可能產生的海上摩擦、意外情況的看法,並就事態的危害級別達成了一定共識。

核心分歧,"產能過剩"

儘管中美關係有所緩和,但雙方分歧依然存在。

在耶倫訪華期間,她再次將矛盾焦點推到前臺,主要針對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言論。

耶倫指出在中國在新能源、鋰電池、半導體等領域都出現了領先的地位,所以達到了產能過剩,其實本意只是因爲中國的領先對美國這些領域的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因此想借此機會,在這些領域上面重新奪回主導地位。

但不得不說中國在這些關鍵領域也已經對美國自主化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而此次耶倫訪華還有其他目的,他希望中國在這些優勢領域之中放慢腳步,同時讓出市場空間,爲美國產業發展讓路。

可是對於中方來說,耶倫的這一訴求實在是太過分了。這些高科技產業,不僅是中國經濟的主力軍,更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地。中國難以輕易在這些領域做出讓步。

而耶倫怎麼也沒有想到,就在她指責我們“產能過剩”的同時,我國央行也開始了行動。

中國央行宣佈拿5000億人民幣來支持那些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改造項目,也正是這一舉動被外部媒體理解爲用實際行動回絕了耶倫的無理要求。

從中方的表態可以看出,面對美國的施壓,中國絕不會在關鍵產業上做出妥協。相反中國將加大力度扶持相關企業,維護自身的產業優勢。

這種堅定有力的迴應,也印證了一個事實:在中美這對巨頭之間,"產能過剩"只不過是一個託詞,掩蓋了雙方在產業佈局上的深層角力。

美國希望中國退讓,爲其在高科技領域掃清障礙,而中國則希望美國認清現實,尊重市場規則。這種立場差距,註定了雙方在貿易和產業政策上將繼續存在分歧。

這種分歧,也直接體現在耶倫此行的效果上。除了一些場合性的交流之外,雙方在實質性問題上始終未能攜手並進。到訪前夕,耶倫曾對媒體透露,她對於這次訪問"沒有任何幻想"。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博弈依舊劍拔弩張。即便雙方願意在可控範圍內進行交流,但在覈心利益問題上,仍將繼續你進我擋,旗鼓相當。

中美之間能否在"產能過剩"等核心矛盾上達成一種新的平衡,將直接決定未來中美關係能否行穩致遠,並影響世界格局走向。

而作爲美方之所以這麼着急,也完全是因爲中國所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差不多已經佔領了美國市場,讓美國本土的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困擾。

總的來說中美之間仍將舉棋不定,進退維谷。但無論是在貿易還是科技、軍事等領域,雙方都應該在坦誠的基礎之上,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訴求,通過溝通協商來解決矛盾分歧。

畢竟,對於擁有毀滅性打擊能力的中美兩國而言,保持良性互動的平衡關係,纔是雙贏的不二法門。只有充分交流、互利共贏、相向而行,中美關係才能行穩致遠,實現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