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新玩法激發旅遊消費新活力

來源:中國旅遊報

熊海峰 魏文坤

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中式”旅遊在中秋假期備受年輕人青睞。這種既有傳統意蘊,又符合時代審美和價值追求的旅遊方式,爲人們提供了新潮的文化體驗。穿漢服、賞花燈、吃月餅,中秋假期,以團聚、賞月、遊園文化爲主題的“中式夜遊”,成爲文旅消費的一大亮點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不僅是親人不遠千里團聚的重要日子,也是秋高氣爽、旅遊出行的好時節。相較去年中秋、國慶“雙節”疊加,今年中秋假期較短,但是以團圓爲核心的中秋文化卻讓這個小長假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微度假、新中式夜遊、文娛旅遊等玩法激發出旅遊消費巨大潛力。

今年中秋假期旅遊市場呈現出以中短途遊爲主等特點,前往城市郊區、省內城市和跨省鄰近城市的“微度假”備受歡迎。途牛數據顯示,近40%的用戶選擇“近”享出遊,其中3小時以內的高鐵出遊最受歡迎,租車自駕遊或“高鐵+落地租車自駕遊”成爲主要出行方式。

中秋節是家庭團聚的重要節日,減少長途旅行奔波,或一家人一起徜徉於寧靜的近郊鄉村,閒賞秋色,漫聞稻香,感受愜意的“慢生活”,或選擇一些“寶藏小城”,享受滿滿的鬆弛感和濃濃的煙火氣,都是人們在勞碌工作之後對自己和家人的犒賞,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體驗。

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中式”旅遊在中秋假期備受年輕人青睞。這種既有傳統意蘊,又符合時代審美和價值追求的旅遊方式,爲人們提供了新潮的文化體驗。

穿漢服、賞花燈、吃月餅,中秋假期,以團聚、賞月、遊園文化爲主題的“中式夜遊”,成爲文旅消費的一大亮點。各地積極策劃各類活動,彰顯出節日的儀式感和氛圍感。例如,上海推出“豫園·仲秋月神遊”、蟠龍月滿之夜、唐韻中秋遊園會等系列賞月活動;烏鎮以“走月亮”習俗爲主線,串聯祭月祈願、提燈夜遊、非遺表演等民俗,打造沉浸式的中秋體驗場景。

中秋假期,文娛旅遊繼續保持熱度,“文化大餐”吸引了大量文旅消費者。近年來,文娛旅遊蓬勃發展,遊客會因一場演唱會、一次音樂節、一款美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會跟着爆款短視頻、微短劇或遊戲開啓文化探索之旅。

今年中秋假期,在爆款遊戲《黑神話·悟空》的助推下,山西大同、朔州等地成爲旅遊目的地“黑馬”。美團數據顯示,中秋節前“山西古建”搜索量同比增長14倍;攜程發佈的中秋假期旅遊預測顯示,山西入境遊訂單同比增長180%。在平遙古城、隰縣小西天等熱門景點打卡千年文明,品炒碗託、空心月餅等晉味美食成爲各位“天命人”的“心頭好”。

今年中秋假在國慶節前兩週,因此有不少遊客選擇“拼假”方式錯峰出遊,享受更加舒適、個性化和高性價比的旅程。從數據來看,“拼假”出境遊需求明顯增長,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土耳其等目的地保持較高熱度;因探親客流的增加以及免籤政策的實施,入境酒店的搜索熱度同比增長近20%,顯示出入境旅遊持續增長。

中秋假期,文旅消費延續了暑期的熱度,彰顯了節日中國的澎湃活力,得益於多重因素共同催動。

一是文化自信提振文旅發展底氣。傳統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民俗標誌和民族情感的認同。從穿漢服、遊古鎮、看古建到體驗非遺、逛博物館,“新中式”旅遊的興起不僅是文旅業態的創新發展,也是大國文化自信的彰顯。發展文旅產業應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精髓、美學精神、標誌符號,將文化資源轉化爲人們喜聞樂見的旅遊產品,讓傳統風尚不斷融入現代日常生活,讓與日俱增的文化認同與文旅消費需求“雙向奔赴”。

二是中秋文化賦予旅遊獨特意蘊。傳統節日凝聚着國家和民族的集體心理、情感和祈盼。月圓總有家相伴,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節既承載了古人對月亮的浪漫想象,也寄託着華夏兒女對血脈親情、闔家團圓的美好追求。團圓時刻,旅遊成爲家庭共享歡聚時光的重要形式,而中秋文化也爲旅遊注入了獨有的底蘊、價值與意義。

三是消費羣體變化推動旅遊產品創新。近年來,以“Z世代”爲代表的年輕客羣成爲新型文旅業態的消費主力軍。一方面,“Z世代”羣體成長於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時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不斷提高,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掀起了國潮復興風。另一方面,與其他客羣的旅遊認知、消費理念不同,他們更強調興趣驅動,注重情緒價值和情感共鳴,尋求悅己而豐富的精神生活。年輕客羣對個性化、品質化體驗的追求,爲文旅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文化和旅遊融合,傳統與新潮協和,中秋假期與業態創新交織激發出文旅消費的高漲熱情,奏響了文旅融合的“節慶曲調”。未來,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文旅創新發展需繼續優化產品供給,促進改革創新,在深化文旅融合中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