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英文的外交末路之旅

中國時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結束了4天的史瓦帝尼訪問行程,簽署數項合作案,行禮如儀地重申邦誼永固,對照日益陷於窮途末路的外交現實,此行實在談不上達成什麼重大成果,也擋不住臺灣國際處境江河日下的頹勢。

外交成績 日薄西山

史瓦帝尼從1968年獨立建國就與中華民國建交,雖然民進黨政府對「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始終閃閃躲躲,近年來「中華民國」更在國慶主視覺圖像裡「消失」,但這個非洲南部的小王國,長達55年來一直對「中華民國」給予外交承認,也多次在我國請託並提供多種援助下,替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發聲,不曾在兩岸間倒來倒去,說起來頗爲難能可貴。

但我國國際處境之險惡,已經到了即使再努力維持現有的邦交國,也無法逆轉日薄西山的地步。中華民國目前只有13個邦交國,中美洲有瓜地馬拉和貝里斯,加勒比海有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4國,太平洋則有馬紹爾羣島、諾魯、帛琉和吐瓦魯,南美洲、非洲、歐洲各有1個邦交國,分別是巴拉圭、史瓦帝尼和梵蒂岡,這裡面沒有任何一個是國際間的重要國家。唯一的歐洲國家梵蒂岡,是個一心想和中國建交的教會組織,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教廷就不再派大使駐臺,實質上把兩國關係降級。

綜觀13個邦交國裡,有6個人口不到10萬,比臺北一個行政區還不如,全部的GDP加總起來大約是1642億,是臺灣的2成多。看看如此的邦交陣容,如果還沒有危機感,那就真是沒救了。

馬英九把政權交到蔡英文手上時,我國還有22個邦交國,但由於民進黨政府拋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陷入急凍,外交休兵成爲過去式,7年來接連斷了9個邦交國,而且這個無限下墜還看不到底在哪裡。過去中美洲是我國的外交重鎮,從瓜地馬拉到巴拿馬一路都是和我國有幾十年的邦誼。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強勢崛起,手上的政經基建援助籌碼遠遠優於臺灣,中美洲的邦交國也一個接一個琵琶別抱。

前不久中美洲議會通過決議,撤銷中華民國立法院的永久觀察員席位,轉由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取代。我國在中美洲議會裡僅存的邦交國瓜地馬拉,並沒有參與投票,態度相當曖昧。瓜地馬拉在我國現有的13個邦交國裡,論人口和GDP都算是最大的,新當選的總統阿雷瓦洛過去相當親中,兩國的邦交到底能維持多久,不得不令人憂心。

中華民國 用完即丟

無論民進黨政府再怎麼努力大內宣,都沒辦法扭轉冷酷的國際政治現實。現實是: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法律地位愈來愈薄弱,國際空間愈來愈狹窄。現在少少的幾個邦交國,無法幫助我國加入國際組織,連阻止我國被排除都做不到,因爲邦交國數量實在太少,早已低於能製造話題、發揮影響的臨界點,何況未來還有可能繼續減少。

歸根結柢,外交困境源自於兩岸對立,而各國很務實地西瓜靠大邊。我國力與大陸相距太大,傳統拚經貿金援的外交戰,現在臺灣已經打不起了,因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財力更雄厚,還擁有在國際政治舞臺、軍事、科技、龐大市場、「一帶一路」等臺灣無法匹敵的優勢。

民進黨政府一味親美仇中,以爲可以靠美國老大哥生存,美國近年來與中國交惡,國會推出許多友臺法案,但對改善臺灣的外交處境卻產生不了實質幫助。不要說幫臺灣保住中美洲的邦交國,連世衛組織大會的邀請函也沒能替臺灣討來一張,反而加大力度賣武器,要把臺灣變成刺蝟島,在臺灣囤大量彈藥,以備臺海爆發衝突時讓臺灣消耗並拖垮中國。但臺灣到底能在哪裡找到國家生存的出路,老美可沒有在替臺灣謀畫。

西方國家對臺灣的聲援只有鼓勵之效,沒有實質意義,民進黨的外交和兩岸路線已把臺灣帶到絕路,民衆必須看清現實,不能坐視我們國家陷入絕境,而要努力尋找兩岸交集處,化解兩岸緊張,鬆活臺灣的國際空間,才能保護臺灣的生存發展。一直吃芒果乾,最後真會成爲自我實現的亡國預言。